臨時街市生意跌至搬遷前三成
羅彩燕促加快紅街市工程
【本報消息】紅街市因工程整修而搬至臨時街市至今已近兩個月,立法議員、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羅彩燕再到臨時街市視察,不少攤販大吐苦水,指生意額及人流仍極不理想,大跌至只有搬遷前兩至三成。
羅彩燕現場觀察所見,不少人均進入水上街市,相反臨時街市的人流寥寥可數。同時,受影響範圍並非只有紅街市本身的攤販,隨着紅街市整修,連帶附近義字街的人流亦大受影響,攤販商戶的生意額錄不同程度下跌。
完善交通配套
她認為,新冠疫情衝擊及物價上漲的雙重打擊下,攤販及小商戶經營壓力巨大,正值新一輪電子消費計劃之際,居民及商戶本應皆大歡喜,但如今受整修工程影響卻未能雨露均霑之餘,未來六百天日子更可能持續面對入不敷支狀況,希望相關部門在交通配套,如增加穿梭巴士接載,增加電單車、私家車臨時停車泊位,都給予適度彈性安排,便利居民到臨時街市購物。
羅彩燕促請當局能夠準時竣工,期望當局能在條件許可下加快工程進度,縮短整個整修期,使得攤販們早日回歸,令該區地段回復昔日人流。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時代發展,各類型購物模式和超市的湧現,一定程度上衝擊街市營商,生存空間在不停萎縮。
全面思考規劃
羅彩燕認為,對於街市未來發展應抱有前瞻性及可持續發展觀,例如世界各地不少街市皆為旅遊名勝景點,乃旅客必到“打卡”之地,澳門本身亦有不少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市,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獻並不少,反映澳門人非常重視街市的歷史印記,故當局應更全面思考如何透過現代化管理、善用其歷史文化價值等層面作推廣,擴闊街市的生存空間,如結合城市規劃部門、文化部門、文化創意產業等,在保留原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外貌的前提下,加入各種多樣性元素活化以延長壽命,為街市注入新血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