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
前時見考古消息,確認西安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陵墓,附近還有竇皇后陵及薄太后南陵墓群,元代以來鳳凰嘴的文帝墓證為誤傳。對這報道有興趣,是它讓我想起《史記 · 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寫張釋之的一段。
張釋之是漢代名臣,文帝時官升至廷尉,廷尉是中央最高司法長官。此傳本來是表現史遷理想君臣關係的重要篇章,一方面寫二臣的正直不阿,一方面表現文帝的從善如流,故實兼寫孝文,另暗中影射孝武之用酷吏。張釋之能拜為廷尉,見於傳中所記的“勸文帝薄葬”一事。他隨文帝至霸陵,文帝北眺,向隨行的寵妾慎夫人指示她的家鄉邯鄲的方向,不覺間悲從中來,嘆道:以北山之石為槨,把剪碎的苧麻絲絮填塞罅隙,再塗漆於上,便無人能動我分毫了。左右稱善,只釋之上前說:若墓中沒有引人貪念之物,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文帝稱善,不久釋之得升為廷尉。
霸陵是文帝修建陵墓之地。文景之治的文帝是個溫厚節儉、作風切實的明君。得寵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帳不文繡。這一回,他遠望慎夫人的故鄉之路而忽生悲戚,希望身後陵墓穩如泰山,自是生死去來的一番感觸。儘管史遷稱他不擾民,治霸陵不飾以金銀,皆用瓦器,但這裡也可見他的思維格局仍不脫帝王本色。還是張釋之看得透,死後何妨薄葬?事情的本質往往繫於自己身上。更難得的,是他有勇氣直指真相,具司法者的寶貴情操。升官有理。也可見當時社會政策寬鬆,人才得到舉拔,與文帝受竇后影響,以道家思想治國有關。
而我不過是借題發揮。第五波疫情沸沸揚揚之時,不幸離世的親友,喪禮都盡量從簡,更有骨灰撒入園圃,或投諸山野的;許是一場漫長的世紀瘟疫讓人漸悟無常,自然界在進行生死教育的同時,也為節省土地資源出一分力。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