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治水
斯 雨
上期講到輕軌西線才是真正意義的澳門半島線,因西線基本兩端為媽閣至關閘,覆蓋的區域包括下環、內港、新馬路、沙梨頭、筷子基及青洲等,都是居民區和商住區,人口逾十萬之眾。
問題在西線仍屬研究,連模擬定線也沒有,與實際需求有落差。從地圖上推敲:西線沿媽閣站開始,沿途經過內港一列碼頭,或越過筷子基內塘,直至青洲,最後到青茂或關閘口岸。然後是考慮軌道系統建在地底、地面或是高架橋上?雖然當局聲稱以現今技術而言,建設地底輕軌不再是問題,但西線主要是舊區,建築物密集、地底複雜,更是水浸頻發區域,建設地底輕軌的成本、時間和風險是否能承受?相信沒有人可以拍心口。假若成本過高、時間太長、風險尤其水浸難管控,只能採用高架橋或地面行走方式了。
高架方式建造方便、成本較低,最影響就是景觀。試想想在內港碼頭邊建高架橋怎樣?內港碼頭不貼近民居,但會影響內港景觀,當然有人認為內港沒甚麼風光可言,問題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另一個較大膽設想就是:十年前社會團體曾建議的治水方案,在內港向海填充約五十米至一百米的防波堤,輕軌則可在堤上行走!但此方案必然與治水相結合。事實上西線若經過水浸區,治水一定與其設計和建造相關,不可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