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條件提升生育率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生兒育女大不易。有團體昨日公佈調查顯示,僅兩成七受訪者有生育意願。面對澳門社會趨向老齡化,少子化、無子化,長遠將不利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令人擔憂。為了鼓勵生育,除了政策跟上,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友善環境。
據團體調查,家庭收入、居住環境、教育政策最影響夫妻的生育意願。據統計局公佈,本澳去年新生嬰兒共五千○二十六名,創十七年來新低。人口老齡化及出生率低,長遠影響社會發展。在城市裡,嬰孩呱呱墜地,“教”和“養”是大問題,少子化已成為不少國家及地區普遍面對的難題。新冠疫情持續,的確令不少適婚的青年人對生育卻步。除了考慮到物價高企,經濟收入減少或不穩,加上“買樓難”、“家傭荒”等種種現存問題,令本澳居民生育意願大打折扣。
調查提及逾六成未有小孩的受訪者沒有計劃生育,主因首三項為“希望有更多私人時間”、“教育小朋友壓力太大”、“不喜歡小朋友”。隨着社會發展,時下年輕人婚姻觀念改變,對於生育更為謹慎,不婚不育、晚婚晚育的群體增加,導致生育率下降。再者,本澳雙職工家庭普遍,對於一些沒有家人或家傭幫忙照顧子女的家庭,父母需要兼顧工作與看顧子女,育兒壓力山大。因此,少子化、無子化家庭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寄情於養寵物,免卻了生兒育女的煩惱。
為扭轉老齡化社會的局面,政府近年積極鼓勵生育,例如延長有薪產假及增設男士有薪侍產假,先後調升出生津貼、加大在教育的投入等。但除了政策鼓勵,若能創設更理想的社會環境、增加活動休憩空間、完善教育配套,尤其增加對雙職工家庭的支援,推動企業履行家庭友善政策,相信有助減輕新手爸媽的顧慮,提升生育的意願。畢竟生兒育女乃人生大事,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創設更多誘因,多管齊下,鼓勵生育。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