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否廣州“市師雞”?
廣東人愛吃雞,俗謂“無雞不成宴”,形容人們自言自語為:“拜神唔見咗隻雞咁。”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州最馳名的是白雲山下小北門“寶漢茶寮”的“大雞三味”。我少時隨父兄遊白雲山,大雞三味屬必食之物。下山時已汗流如漿,走進寮中,涼風乍起,臭汗立消。記憶中,食肆是一座土牆茅蓋的村舍,周圍是老竹千竿,園中榕樹成蔭,樹蔭下一大群肥雞,食客看中哪一隻?指頭一指,便有小廝手持鐵鈎,向雞腳一揮,大雞便手到擒來,讓廚師炮製。大雞重約三、四斤,膍胵滾夜香花湯,胸肉起出炒球,其餘部分,斬件香蕈清蒸。簡單而味美,所費不多,適口充腸,故為市民所稱道。
寶漢茶寮為文人李月樵所創,大詩人易順鼎的《琴志樓詩集》中提到,一九三八年,日軍陷穗,這一食店燬於戰火。後來我再去廣州,“大雞三味”已遍佈於珠海雲山,但已不是美食,而是色情架步名詞,為之惘然若失。再後來,廣州多了一家以雞馳名的食店“市師雞”。該店真正的招牌,人們從不提及,因其店就位於廣州市立師範學校之側,這所學校原為培養女教員而設,不料,人們不呼食店原名,而呼“市師雞”,這麼一來,該校學生便多得佢唔少,人們問學生:“就讀於哪一間學校?”學生回答:“廣州市立師範學校。”聽者便恍然而悟道:“原來是市師雞嗰間。”。一聞此語,佛都有火,啋啋連聲。
不談學校,只談食店。其所以有異於眾者,是該店菜單特殊,你可以點雞某一部分,例如雞肝,一般食店供應白斬雞,最多給你一副膍胵,但該店可以給你一碟白水珍肝或酥炸珍肝。又例如雞屁股,逐臭之夫嗜之如命,你點蔥油雞時,店方只能給你一個雞屁股,而“市師雞”可以給你一大碟,讓你吃個痛快。
廣東人相信以形補形,一些“正虧軍”相信雞子可以益精固陽、補腎,該店可以奉上“雞腰煮酒”,食後是否其效如神?不得而知。還有一味“雞生腸連蛋”,痾雞蛋的雞生腸,只有母雞才有,而且,雞生腸需要在母雞下蛋時才有,一旦停止下蛋,生腸便萎縮無蹤,母雞生腸不是常有,連帶一大串大小腹蛋更為難得。而“市師雞”便有“淮杞燉生腸”這款菜式供客,一些艱於子嗣的富豪太太更是電話預約,趨之若鶩。其時,一些新婚夫婦沒有生孩,便四出打聽“市師雞”位於何方,一些奶奶帶着新抱吃“淮杞燉生腸”的場面,常常看到,“市師雞”的名堂非常響亮。
不過,“市師雞”店主或許“捉到鹿都唔識脫角”,一些名菜索價頗昂,他發了財,可是一些師範學校的女學生,卻因店名而羞於承認就讀於市師。
馬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