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影展少了華人身影
康城影展曲終人散,有記者“馬後炮”慨嘆:歷史最久、爭姸鬥麗最激烈的國際影展,見不到中國電影、華語電影的報道!
沒有新聞就是勁大新聞:今年參加康城影展的華語電影,零!
因腳傷而忍痛赤腳行紅地氈的湯唯,萬衆矚目,這不是中國女演員嗎?不是!據透露,韓國公司鑑於她的“中國元素”發酵,因此限制湯唯“不接受任何一家媒體的採訪”;影片放映結束,便勒令她提早飛回韓國去了。
各國參展影片的落差,康城影展主席福茂早在四月宣佈影片名單時已經注意到了。不過,“沒有在康城報道現場的切身體會那麼眞切。”
藍天白雲下、康城著名的裸泳海灘,韓國影迷和媒體中心越來越多韓國記者。有指“誰也沒想到華語電影的式微來得如此快”;亦有評論分析,近年中國電影及華語片出現了兩條交叉線,旣有高歌猛進,亦有文藝氣息的作品,為國情、為本土觀眾而拍,但“為獎而拍”的影片確實少了。
查實,今年康城戲單公佈時,有一部華語片入圍了“導演雙周單元”,是劉健導演的長片《藝術學院》。但因疫情導致審批推遲,來不及報到。因此,第七十五屆康城影展,成為歷史上又一次華語長片零參與的一屆。
白頭記者話康城。華語片最輝煌時刻在上世紀,《霸王別姫》捧金棕櫚獎,當年鞏俐白衣黑裙的海邊倩影;至今興致未央的還有《花樣年華》,王家衛把梁朝偉、張曼玉帶入國際視野。這樣的盛況,年輕記者未曾親眼見證,現在只能遠遠地懷念。康城評論界認為,到了新世紀,華語藝術片在本土一直不慍不火,好在第五代導演賈梓柯、婁燁還是康城寵兒,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藝術與商業持續十幾年,二〇一六年也曾華語片零入圍康城;新華社如此評論:“商業規模大,藝術價值低。”
高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