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油價 紓民壓力
全城期待的第三輪電消計劃明日啟動,有喜有憂,喜者幫補荷包,憂者刺激通脹。尤其疫情、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飆升,運輸成本增加,輸入性通脹加劇,影響民生和經濟。
澳門雖不受國際衝突直接衝擊,但不能獨善其身,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尤其國際油價創七年新高,連月來小城深深感受“油魔”步步進逼,油價氣價漲不停。澳門商品依賴進口,當中油價“加快減慢”,一直為人所詬病。加上疫情、外圍因素等疊加影響,油價易升難降。統計局近期數據亦顯示,車用無鉛汽油售價按年升逾兩成、罐裝石油氣及中央石油氣分別上升近一成五及一成三,加上去年第四季燃油價格已見顯著上升,累計加幅令居民大感“難頂”。
雖說本澳燃油市場的資訊透明度大有改善,但不同原產地的油品入口價與實際零售價至今仍未接軌,差幅很大。早年,政府計劃未來批予興建油站的土地會增加定價機制,促進市場競爭經營條款。要求新經營商須跟隨國際油價及進口價格,以及把利潤和特定條件掛鈎。昨日立法會大會上,議員再度要求政府以有效措施平抑油價,引入調控機制等。過去幾年,當局雖批給六個新油站,並要求銷售燃油價格低於市場一定百分比。但有關措施只能針對新油站,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尚欠推動力,尤其在油價波動大時,居民仍要“捱貴油”。
政府推出電消計劃冀保持內需動力,保民生、穩經濟,民間卻擔憂觸發加價潮。在價格透明化的年代,倘物價大幅波動,容易引起消費者關注,稍有不慎更會影響商譽。之前電消計劃下出現的商品價格不實等問題,料在政府和民間監察下,能有效遏止有關行為。
面對油價、物價節節上升,加上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除了電消計劃,政府更應密切關注民生必需品不尋常調價等問題,主動跟進調查,向社會公佈更多資訊,進一步發揮監察力量,強化對有關行業的持續監督,遏止不合理調價,並透過行使“消保法”賦予的權力,確保燃油定價合理,紓緩對民生和營商的壓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