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空間
那晚我看了“第三十屆校際戲劇比賽”,“三十屆”啊!回家後馬上翻箱倒篋,找到了我第一次參加“校際”的場刊,原來是“第三屆”。台上台下,重疊又分明,高中的我在校際的舞台上亂七八糟地當導演、當演員,留下幾張照片在觀眾席上,有老師有教導主任合照,想來也是種幸福。當然分分明明的是,現在舞台上呈現的劇目,編、導、演、技術的創造與執行力完全超越了我的想像,難以相比。
在“第三屆”之前,我曾經是正規教育下的失敗者,沒有人會覺得我能夠完成學業,然而這裡我不打算說一個戲劇如何拯救壞孩子的故事,而是想說,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時不免要跟隨大眾的步調,像做一台戲那樣互相配合。可是不得不承認,個人有個人的追求,有個人的喜好,甚至是跟主流社會大多數人不一樣的、難以用理性去說明的、另類的需要。於是有人問我,為什麼社會需要藝術?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藝術,又或戲劇藝術提供了一個空間,滿足了人們各自另類的、跟別人不一樣的需要。
於是,這幾年我們都看到“校際戲劇賽”中,同學們、老師創作的演出中,總是有很多不容於社會主流的人物、被邊緣的社群,又或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有意無意間被忽視的人和事。另類的人和事,還需要一些另類的表現手法,當然有不少劇目仍然堅持平實自然地模擬生活、反映現實,不過以“非寫實”手法演出的佔了不少比例,有些劇目台、燈、聲等技術支援充足,營造了強烈的氛圍;也有些返璞歸真,拿幾張書桌、椅子就創造出不同的空間與場景。
當然有藝也需要有技,參與藝術活動的人大多數都自覺有天分吧?但技的培養只能用時間、努力去換取。這也反映在演出隊伍的表達、自信和合作性上。
(“校際”三十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