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學的扭曲
尼采哲學在他去世後的二十世紀初在德國風靡一時。以《善惡之上》為例,一八八六年初版只售出一百多本。一九○六年便出版了三萬六千本。但這卻是尼采的不幸,因為他哲學的流行得力於他妹妹伊莉莎白的推介,而她推介的並非尼采哲學的真面目,而是她嚴重扭曲了的演繹。
伊莉莎白 · 尼采比他的哥哥少兩歲。兄妹本來關係良好,但伊莉莎白愛上了當時德國極端反猶太運動的先鋒班納 · 弗爾斯打,兩人在一八八六年結成夫婦。受弗爾斯打的影響,她的思想傾向納粹主義的前身:反猶太的泛德國主義,為此兄妹反目。尼采在一八八四年給朋友的信中說:“要和這隻反猶太,充滿怨毒的母鵝(譯成粵語‘倀雞’更貼切)重修舊好,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弗爾斯打一八八九年去世後,伊莉莎白搬回娘家,幫助母親一起照顧那時已經完全瘋癲的尼采,並取得尼采作品的獨家出版權。她刻意把自己營造為尼采思想的權威,篡改、扭曲尼采的著作,套入她自己和她亡夫的思想。二十世紀初,納粹勢力在德國如日中天,“伊莉莎白版”的尼采哲學適應潮流,也便在德語世界廣泛流傳了。尼采也成了納粹黨尊敬的作家、希特勒欽佩的哲人,伊莉莎白在德國也成了炙手可熱的文化紅人。她一九三五年去世的時候,希特勒也親自出席她的喪禮。
有了納粹黨這樣的朋友,尼采也不需要甚麼敵人了。他的哲學在納粹勢力高張的德國雖然備受推崇,但德語世界以外對尼采的哲學差不多一致劣評:推崇暴力,反對民主,偏激瘋狂,宣揚種族歧視。二次大戰德國戰敗,沒有了納粹勢力為後盾,尼采哲學為思想界唾棄似乎是不能避免的命運。可是恰恰相反,戰後,尼采哲學在學術界的評價節節高升,成為一時顯學。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