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教學中應彰顯智慧的力量
教育就是要行多一步
館校協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5月23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館校協作

一 橫

    館校協作

    上期提到,學校與博物館之間“邊界”的堅守,導致博物館教育成為一種“非正式”的教育。因此“跨界”應可成為打破此一格局的方式。而要達致“跨界”,首先需要突破兩個中心(學校中心或博物館中心)的現狀,而去尋求兩者之間的一個共同中心。而這個共同中心很大程度應該就是“課程”。

    至於這個共同中心——“課程”的內涵,我們可以參考本欄之前所提及的,由現代課程之父泰勒所提出的課程四要素:目標、內容、組織和評核。

    首先,確定學生在結束一個學習歷程後可達成的“目標”,是課程得以落實的一個重要基礎。於是,設計館校合作計劃的首要任務,就是目標的確定。而這裡所指的不是一個科目課程目標,而是以“大單元”為單位設計的教學目標。例如,初中自然科學科基本學力要求,指出學生能“知道日、月、地之間的關係”,這屬於初中自然科學科課程的內容目標。而大單元設計的教學目標,則要求相對具體而且是可以客觀評量學習質量的表述。例如其中之一的教學目標可以是:學生能通過觀察太陽、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動和相對位置,用圖示的方法指出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月蝕的形式原因。

    其次,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提供相關的“內容”。那麼,甚麼樣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學會了以上的教學目標呢?如果教學場域只局限在教室的話,過去我們用的方法大多是通過讓學生操作“三球儀”,觀察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運動的位置,從而得出月相規律和月蝕成因的結論。而具備條件的學校,也可能以電腦模擬的方式呈現。但假如教學場域可以突破至教室以外,那麼在戶外利用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甚至利用澳門科學館天文館的球幕放映廳,及其太空科學展廳內的“球面科學展示系統” (Science On a Sphere)進行教學,學習必然比單在教室內開展更有趣和更有效果。

    再次,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必須要經過周密的“組織”,成效才能彰顯。於是,縱向螺旋向上深化或是橫向關聯式等組織方式,可以將教室內對月相原理的講授,到戶外望遠鏡的觀測,再到球幕放映廳的展示,以及利用球面科學展示系統的示範有效組織,從而形成一個結合縱向深化與橫向方式聯動的、有系統的學習歷程。

    最後是“評核”。為了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在上述設計的學習歷程中,教師可以透過包括表現性評核、紙筆測試、動手操作實踐等的評核方法,多維度地對學生能否達到目標進行評核,從而檢視整個學習經歷設計中目標、內容和組織的設計是否適合,並適時作出如有之調整。

    讀者從上述的一個小例子或許可以發現,以課程為中心的館校合作教學設計,能突破教室的限制,把學習歷程進行最大化的豐富。而當中的重點是,校外學習並非只是一次缺乏周詳設計和組織的,與學校課程不緊密聯動的“課外活動”,而是緊扣教與學的一個必須歷經的過程,是一個充分運用校內外資源優勢的教學設計。真正的“館校合作”,並非只是館與校之間的“合作”(Cooperate),而應是二者之間你中有我與我中有你的緊密“協作”(Collaborate)。

    (館校合作 · 四)

    一    橫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