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教學中應彰顯智慧的力量
教育就是要行多一步
館校協作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5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教學中應彰顯智慧的力量

高榮良


    教學中應彰顯智慧的力量

    葉瀾教授指出:教學活動是一種複雜的、人為的和為人的實踐活動,“為人”表明教學活動應具有“確定性”;“人為”表明教學活動具有不確定性;“複雜”表明教學活動必須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而這個過程意味着教學活動的展開必須具有實踐智慧,亦即教學智慧。事實上,上課的教學智慧可以體現在教師如何正確地對待和處理預設與生成、教師與學生、簡約與繁雜等教學環節上。

    一、預設與生成

    其實課堂教學具有預設性與生成性的雙重特性。內地四十多年來及本澳回歸以來的課程改革是對過去傳統的過死的僵化的教學進行變革,強調上課的生成性,這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過於強調生成而弱化預設的傾向應予以糾正。高效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生成與預設的和諧統一,教師應智慧地處理課堂的預設和生成。

    1. 預設與生成並重,適時適度生成。

    教學應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需要提前預設;完整而有效的教學預設,應兼顧教學目標、任務、師生參與以及時間安排和適時的學習環境。教學預設是上課過程的總體安排,以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高效結果,也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陳老師的《歸園田居》教學預設與生成並重。教學過程以朗讀、研讀文本,探究問題,拓展延伸,朗讀四個環節進行的;以語文核心素養與學科基力為學習目標,進一步拓展落實單元教學目標,以朗讀法(普通話與粵語)貫穿詩詞教學,小組合作探討,師生互動,圍繞“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適度生成學習效果。

    生成是創生或生長,有教師預設的,也有教師未曾預設的。新課標提出“生成性”教學觀,要求從師生生命的高度和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待教學。教學的生成,既有教學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也有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應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性和主導性。預設與生成,是對立而又統一的,關鍵在於要適時、適度。

    2. 強調動態生成,精心做好預設。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是規整統一,新課標與基力強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注意動態生成及個性化學習,其實對教師教學的預設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的預設促進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少不了精心的預設。預設與生成服務於學生的發展,服務於教學效益的提高。

    沒有精心的預設,學生再活躍、課堂再熱鬧,也掩蓋不了教學實質的蒼白,好看而不中用。一味強調預設,卻不能很好地利用生成資源的課堂,往往會失去人文關懷與創造。對當前教學實踐而言,強調動態生成,精心做好預設。

    實習教師在執教《滿江紅 · 小住京華》時,以岳飛的《滿江紅》與秋瑾的《滿江紅》進行對比教學,從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詞作內容進行預設,學生動態生成精美板書並在課堂上分享,深入領會《滿江紅 · 小住京華》的時代特徵及書本選擇此文的意圖,達到編者、作者、教師、學生“四通道”的相一致,達到精心預設的效果。

    3. 預設生成相容兼顧,互動共生。

    精心預設可以為動態生成“保駕護航”,保證生成的有效。課堂有效生成需要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機智,需要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實事求是的評價機制,需要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需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彈性預設。

    陳老師教學《愚公移山》設定的學習目標是:①掃清字詞障礙,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理解課文中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寫法以及運用神話結尾的作用。③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學生的學習思維導圖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的優勢。如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移山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人力、物力的配備,有力排眾議的統一指揮等,達到了教學的互動共生。

    所以說,有效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統一體。關注預設,並非否定生成的意義,而是反對“剛性預設”;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棄預設,而是要避免“無效生成”。只有預設與生成相容兼顧,互動共生,才能有優質、高效精彩的課堂教學。

    4. 課堂中如何對待“預設與生成”

    教師應有智慧地處理預設與生成,不應呆板地割裂預設與生成,或漫無目的地隨意生成。其一,固定預設,不敢越雷池。比如精彩“生成”事實上無法預設,有時“生成”內容與自己“預設”的目標出現矛盾時,教師有時手足無措,甚至無法駕馭課堂,只能“頑強”地引導。其二,漫無目的,隨意生成。如《背影》中對父親“爬月台,過鐵道”細節“生成”父親違背交通規則,應受懲罰等。其三,應重視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二、教師與學生

    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中最複雜、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現代教育學十分關注這項課題。在上課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師生關係,關係到教學有效性。課堂師生關係處理,同樣考驗着教師的智慧。追求師生關係的平衡,建設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其關鍵在於教師角色的重建。傳統的教師角色往往把教師界定為“知識傳授者”、“課堂組織者”、“教學裁判員”。這種傳統、保守的教師角色觀仍然根深蒂固,早已不適應課程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轉變與重建。

    1. 教師應是認真讀書的示範者

    社會轉型,課程改革需引入先進的理論,尤其當今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多讀書、好讀書,吸取書本營養,用於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是提高自身教學水準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多讀一些教學專著,多讀一些教學對象喜愛的書,多讀一些教材前沿信息的文章,這是現代教學對教師的起碼要求。我們並不反對數字閱讀,更應提倡紙質文本的閱讀,為學生樹立閱讀的榜樣。

    2. 教師應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高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教師高效教學的關鍵在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教師主導作用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素質與水準高低的主要標誌。教師引導學生,引得要巧,導得要妙,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李老師執教的《故鄉》中有一個環節是“多角度淺析作品”:時間維度——生活世界,物景空間——成長世界,寫作技巧——文學世界,人物典型——情感世界,教育優先——教育世界,人生信念——理想世界。在對課文《故鄉》的精心備課中,李老師預設了六個小課題,對同學的學習引得得體,導得恰到好處,教學成為快樂而輕鬆的過程。同學板書分享交流,小組點評,師生互動,教師引領,恰到好處。

    3. 教師應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是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的“學習共同體”。應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師應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學習,以合作者身份了解學生學習的進程與效果;應全面、詳盡、準確搜集和積累教學資料,提高自身業務水準,做一個高水準的參與者。

    以陳老師的《“感恩”故事創作》教學為例。本課題一無現成教案(預設),二無現成資料,三無學生學習(生成)。教師預設了說故事、猜故事和評故事三個環節,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達到預設的生成效果。

    首先是說故事:

    你認為一個好故事應具備哪些元素?至少列出兩點,結合例子說說。

    其次是猜故事:

    公司規模擴大後,他就很少回家看望母親。想起來時,就打個電話,跟母親說上幾句話,大多數時候,都是匆匆忙忙的。甚至有時候,母親的話還沒說完,他這邊就因為處理手頭上的事情,把電話掐斷了。

    他不知道,電話那頭的母親,握着電話線的手僵着,然後微笑着搖搖頭,歎了口氣。

    這個夏天,他乘飛機到老家所在的城市辦事,正好回趟家看望母親。回到家也沒別的事,主要是陪母親看看電視,聊聊天。

    教師設計這個環節,讓同學猜故事的發展過程,學會寫故事。

    第三是評故事:

    兩個小組各派代表分享故事提綱,其他小組評價故事提綱。評價標準包括:情節是否有“衝突”、“行動”?結局是否出乎意料,合乎情理?故事能否體現“感恩”主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同學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會了“感恩”故事創作,在寫作提綱交流中,取長補短;在情節衝突設計上,異軍突起;在故事結局中,出乎意料,收到了較好效果。

    4. 教師應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開發者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能說;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學生要有創新精神,需要有一個寬鬆的教學氛圍。(上)

    高榮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