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澳門街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基督教三次入華成敗
談談文創發展
醉龍非遺傳承者均叔
海灘坑洞
留點青燈教子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5月2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醉龍非遺傳承者均叔

唐 嘉


    醉龍非遺傳承者均叔

    唐  嘉

    早前的一個清晨,打開網絡訊息,菲儀兄傳來均叔離世噩耗,感覺有點突然,雖然聽家人說,均叔已經很久沒有開檔了。訊息附帶了一句:他一生“舞醉龍已經成了習慣……”。雖然近年因疫情關係,取消了醉龍節舞醉龍活動,但日後恢復這項活動時,已經决少了均叔舞醉龍的腳步,確實遺憾可惜!平時留意均叔舞醉龍的輕微醉態,但腳步沉穩,實而不華,與隊友極度配合。

    認識均叔大約是在千禧年之間,當時還是使用菲林拍攝活動的年代。每次拍攝醉龍活動時,都覺得舞者的步伐沉穩,動作實而不華,平時熱心會務,也循循善誘,帶動年輕小伙子掌握這項非遺活動的精粹,有開枝散葉拳拳盛意。在機緣巧合之下,為均叔拍攝很多舞醉龍的鏡頭。因當年還未懂得用電子傳送分享技術,所有自己認為好的神態和角度的照片,都會用菲林底片,冲放成“5R”相片,用膠袋封好送給均叔,在多次表達相片是送給他的時候,冷不防均叔二話沒說,回贈了切好的大魚頭給我,令我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均叔的厚禮!幸好今天電子技術先進,如果拍得好的醉龍照片,可通過微信傳送,省卻了互贈禮品的麻煩!

    據《澳門風物誌》的《民間藝術“舞醉龍”》刊載:“澳門舞醉龍是魚行四月八團結日才演出,是一項傳統活動……有過百年歷史。早期沒有一定套路,任由表演者自由發揮……通過澳門魚行藝人總結,才逐漸形成有程式的表演。”從最初以魚行團結日舞醉龍活動,發展到今天的“醉龍節”,深受大眾及港澳拍友歡迎,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遠征葡萄牙推廣本澳民間傳統活動。這一切成績,都有賴眾行友,如劉師傅、洪叔以及均叔等等,合力搞好這標誌魚行團結共創的傳統舞醉龍活動。“舞醉龍已經成了習慣”的均叔,為團結魚行事業,在賑災日子、在澳門蛋為體育事業、為會務籌款、為培育下一代舞醉龍好手,都貢獻了一分力量。

    在今年的四月八“魚行‘步’醉不休”活動上,可喜地見到很多老師傅,帶着年輕小伙子,閑踏醉步架式,學習舞醉龍的步法和手法;就連淑儀大姐也帶動她的孫子,輕輕扶托着龍尾,帶到同年齡的朋友仔堆中,吃力地舞起龍頭龍尾的架勢!均叔你可安心走了,你的“習慣”,已有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