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鵬自遠方來
有朋自遠方來,固然可喜,而這一回的“鵬”,卻不是自遠方來,卻是來自隔岸。說他“來”也不正確,應說是“歸”。蓋他到彼岸豈只經年,由於癘疫“行不得也哥哥”。此番歸來,雖離“隔岸”,仍須“隔離”,至今有“綠碼扶持”,重獲自由。那“鵬”正是李瑞鵬,詩翁李烈聲也。
從“鵬自隔岸來”,我已聽到“伐木丁丁”的“烈聲”。《詩》云:“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一節以“鳥鳴嚶嚶”和“嚶其鳴矣”之聲,尋找同伴。接下去以鳥而引申到人:“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這幾句是說:看那些飛鳥呀,牠們還尋求友聲;況且我們是人,難道就不尋求朋友嗎?“不求友生?”這“生”字是語詞;“神之聽之”,解作“愼之”、“從之”。這兩句是說:交友之道在於愼敬與聽從忠告。
《伐木》共三章十二句,詩前有〈序〉:“《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對《伐木》這詩章,朱善評曰:“伐木以燕朋友,而篇中有諸父、諸舅、兄弟之辭,何也?曰:人之所資乎朋友者,以明道也,以進德也,貴之而為天子,賤之而為庶黎;尊之而為父兄,卑之而為子弟;親之而為同姓,疏之而為異姓。其分雖不同,而其可友則如一。故以賤交貴而不為諂,以貴交賤而不為屈;以卑就尊而不為僭,以尊就卑而不為貶。內取之同姓而不為昵,外取之異姓而不為泛。道之所存,德之所存,即吾友之所存也。”
俗俚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成語有“孤鸞照鏡”之說,相傳古時罽賓國王珍愛一鸞鳥,給牠住的是金籠,吃的是佳肴,但鸞鳥三年不鳴不舞。後來王后在籠前置一面鏡子,鸞鳥不知是自己身影,以為是同伴,頓時大鳴而舞,展翅欲飛,終於氣絕身亡。應知人是群居的,要是朋友少,敵人多,應以“孤鸞照鏡”為鑑。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