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在遺憾中繼續奮進
藝術節進入倒數兩周,遺憾的是上海京劇院的《新龍門客棧》也宣佈無法來澳,澳門觀眾不知何時能與周淮安、邱莫言、金鑲玉任俠江湖了。近來藝術節在網上熱鬧起來,並不是演後評論,而是關注汪阿姐在隔離酒店中的生活點滴。為了達成藝術節上和澳門中樂團的壓軸演出,隔離期間,放下工作,靜下心來,殊不簡單。我猜想阿姐每天都在房間練歌,應是住在隔壁者難得的福氣啊!
今個星期藝術節上演的,都是澳門標誌性的節目。小山的親子音樂劇《孔乙己》前年首演時獲得一致好評,從小孩的角度去看魯迅筆下這個悲劇人物,把悲劇變成正能量。
小城實驗劇團的《九聲》同樣是重演作品,首演也是賣過滿堂紅。《九聲》出自粵語的九聲六調,圍繞現代人的寂寞、存在、情慾及身份認同等精神課題展開,是一套結合肢體、現場音樂及戲劇元素的作品。導演譚智泉、作曲莫健兒,以及三位分別演奏薩克管、胡琴及敲擊的頂尖樂手,聯同多位各具特質的演員,演繹將都市叢林當成遊樂場的少女、害怕自己不夠男子氣概的丈夫、永遠追求極致的女強人等角色,以集體編創方式,創作出九種情緒複雜的生活片段,繪製出一幅愛恨交織的拼貼景象,呈現變幻城市的抑揚頓挫。
詩篇舞集的《舞 · 渡 · 海》集合了國際著名的香港舞蹈家梅卓燕、廣州怪才編舞家二高,以及澳門舞蹈家何雅詩,三位分別生活在粵港澳三地的舞蹈家、編舞家隔江海相望,以望海為靈感,攜手創作。《舞 · 渡 · 海》擷取嶺南傳統戲曲文化元素,配合由澳門資深劇場設計師林嘉碧設計的全新竹棚舞台裝置,轉化為創新的觀演模式。舞者在高低錯落的竹棚裝置中發掘肢體的不同可能性,讓觀眾感受傳統工藝結合舞台美學的表演藝術之美。
文:晴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