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圍的隱世寶藏
文、圖:子 凡(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新春,特別是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前夕,隨着圍內建成多年的土地神社經修繕並舉行重光慶典,為這處隱世村落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正如茨林圍居民關注組召集人葉達嘗言,持續優化茨林圍環境,難朝夕做到,必須持之以恆,官民同心。長遠而言,茨林圍一旦被激活,影響力不小,料必成為居民尤其旅客到此一遊的“打卡站”。
年久失修存在險情
時至今日,大三巴牌坊與大三巴哪咤廟、舊城牆遺址及大炮台,皆是列入世遺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主要項目,為旅客必到之處。然而,與牌坊僅一街之隔的茨林圍,很長一段時間未獲政府重視,舊貌依然,圍村衛生條件不僅差,且隱患又多,非一日之寒。住在圍內的街坊長期受到蚊患、鼠患甚至塞渠漏水等影響,部分舊屋丟空多年,部分因欠缺維護已倒塌多時,存在險情,十分可惜。
平情而論,茨林圍絕對是一處好地方,且歷史悠久,可供挖掘的社區故事數之不盡。為此,早已有社區組織向特區政府提出“保護為主,適度且適當利用”的建議,冀通過官民合力,以助茨林圍活化,重拾生機,進一步擴大世遺大三巴牌坊核心區域效應,助力促進社區旅遊,令該區的文旅板塊做大做強。去年,居民關注組在多方配合下,自發聘請清潔公司派員到場協助街坊,清理圍內多處堆積已久的廢棄垃圾,期間獲政府相關部門人員協助,合力清理雜物、疏通渠道,同時開展滅蟲、滅蚊、滅鼠等工作,街坊對多方重塑茨林圍環境和優化工作表示滿意,感激感恩在心。
逃難日本人棲身處
在茨林圍出生並長大的葉達有感而發稱,他與很多圍內街坊一樣,住在這條圍村數十載,有深厚的感情。一直以來,茨林圍始終是本澳歷史悠久的圍村,澳門回歸多年來,很多城市空間因應社會發展而出現較大的變化,唯獨這條小村落,面貌依舊,如同世外桃源,部分街坊一直堅持在圍內生活,從未考慮過遷出,足見感情之深厚。
茨林圍自然資源豐富,倘政府有計劃加以修復,雜亂無章的社區環境必將大有改善。葉達坦言,當局近年已先後派員修復圍內兩段古城牆,並全方位保護多棵百年古樹,皆是良好的開始,充分顯見政府對活化活用茨林圍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現存圍內的古井為全澳最大最深的古井,據聞日本在豐臣秀吉時期,曾禁天主教並大規模捕殺當地教徒,致令大量信教的日本人逃到濠江小城避難,這些教徒當年就定居在茨林圍,相傳亦曾參與興建聖保祿學院。而目前圍內最大的一口水井,也是由他們當年為生活而共同開挖的。倘接下來具條件“開井”,重新進行文化包裝展示,料必令人眼前一亮,成為暢遊圍村的亮點。倘與兩段古城牆及百年古樹這圍內“三寶”一併宣傳,能講好茨林圍故事,營造出充滿歷史文化的古村遊。
獨特完好文化肌理
葉達又稱,茨林圍居民關注組早前特邀文化局領導前來考察,雙方就圍內歷史文化及保育情況等各抒己見,皆認同雙方日後保持緊密溝通,促進合作,可助圍村發展。綠化周期間,獲市政署大力支持下,有序在圍內開展“綠化大行動”,期間向街坊們贈送了近一百株植物幼苗,各人紛紛帶回家中栽種,為茨林圍增添綠意,成效不俗。不少老街坊直言,即使子女相繼遷離此處,仍會守住這處樂土,或許就是中國人常言道的落地生根、情意結吧。
如今,約五十戶居民仍在圍內生活,長者居多。街坊們殷切期望政府跨部門多關注茨林圍現狀,作出力所能及的支援,必要時開“綠燈”,允許街坊修葺圍內殘破不堪的石屋、鐵皮屋或木屋,以減倒塌危情,更好保留住獨特的社區文化肌理。
談到未來發景,葉達相信希望在明天,要讓茨林圍一下子發展起來是不可能的,而讓政府多關注、多支援、多配合,這點很重要。回想起同屬茨林圍地段、毗鄰大三巴哪咤廟的大三巴哪咤展館,早年獲當局修繕啟用以來,吸引大批旅客進駐參觀。當欣賞完系列哪咤展品後,隨後在圍內逛一圈,可感受濃濃的生活情調。
拍攝短片吸引大眾
翻查資料,高園街老人院前地早期開通成道路前,大三巴哪咤廟與茨林圍連成一片,無任何阻隔。近日,長期關注本土歷史文化的自媒體《老友文化》團隊成員林家全、吳子龍特別深入茨林圍,藉葉達引領在圍內遊狂一圈,皆稱眼界大開,難以想像澳門仍能完好保留這樣的圍村,殊不簡單。
林家全說,通過訪問,讓身兼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的葉達闡述了茨林圍與大三巴哪咤廟的前世今生,並以短視頻呈現,更能提升大眾的觀看趣味。綜觀茨林圍文化強烈,肌理完整,昔日匯聚各行各業,圍內現存古城牆、古井及古樹等珍貴資源,喜聞有餐飲業者進駐圍內開檔,為活化圍村引進生機。葉達希望藉此短片,傳承與發揚圍村文化與歷史底蘊,讓更多人知道昔日澳門人的艱苦歲月。
林家全之所以推出《老友文化》系列,希望助力澳門宣講小城故事、社區故事、圍村故事,釋出正能量,讓廣大年輕人正確認識歷史,到此圍村一遊不只為“打卡”,更要全方位認識“卡”的內涵與底蘊。團隊擬將走訪全澳各區不同廟宇,在力所能及下拍錄相應主題的廟宇特輯,倘條件許可,或考慮出版專著,以饗廣大有興趣人士,了解更多小城廟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