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讓全世界享用的中西交融音樂盛宴
——《潘君保✕蓮成一家原創主題音樂會》
或許是因為在疫情下能夠成功舉辦的公開演出活動分外珍貴;或許是因為見證了一個由開始至結束均座無虛席的純音演出;或許,只是因為我個人一直對潘君保作品的欣賞與喜愛。我決定認真地為這場音樂會寫一篇感想。
《潘君保✕蓮成一家原創主題音樂會》融合中西與電子的搖滾交響詩,共分為四大樂章,二十首原創曲目,以澳門各地點命名,充滿了年輕作曲家對澳門的情感投射,當中包含澳門代表性歷史及現代建築、景點、生活場所等,蘊含着地點的文化歷史特色背景,具其原創性、獨特性、唯一性。
開始留意潘君保是因為這個名字經常成為本地音樂頒獎禮的得獎常客,這幾年除了一直有留意他創作的不同音樂作品,每每都有驚喜之外,於二○二○年,筆者為一場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綜藝館的大型演出擔任執行導演,在台上台下深刻見識了那時由他帶領演出的《救贖的希望》。結合樂隊純音演出及舞蹈的方式,對於當時的觀眾及我而言,都是很嶄新的視聽感受,這首曲目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當晚我最喜愛的演出。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他的作品值得傳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
帶着那一晚的心情,在正式入場之前看着《蓮成一家》這個主題時,心裡反而有一個疑問,在這個主題下,會否讓音樂有了局限性?而在巴黎人劇場,在舞台規模、空間、設備、燈光音響等各方面不同搭配的情況下,能否媲美或超越金光綜藝館的演出呢?
直到我激動地把所有曲目一秒不漏的欣賞完,沉浸於那份直擊靈魂深處的感覺……回過神來,我才知道,我的疑問是多麼的庸人自擾。
每一首作品都不可或缺,因此造就了一個精彩而完整的音樂盛宴。
當中我最喜愛的三首:
一、《救贖——大三巴牌坊》
一場大火使聖保祿大教堂剩下一面牌坊,壯烈得仿似一個儀式,慷慨激昂的句子透過聲音傳達這段歷史的意義,成為留給後世的祝福,正好為第一樂章的五個歷史見證之地作結。
沒有主旋律的重複鋼琴音型為全曲定下落寞氣氛。突然,樂隊激情的突破就像晨光劃破黑夜,續至以A小調和弦墊底的半音旋律樂段將情緒推向高峰,就像大火正在燃燒一般,伴隨電結他獨奏及衝突的節奏,火勢不斷蔓延開來,直至剩下鋼琴與弦樂,恢復沉寂。
二、《善——媽閣廟》
作為嶺南地區文化的特色,庇佑着南海一方小城的人民,寄託心願與祝福。每一句禱文,每一絲香火,都是善信虔誠的期許,以善心換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溫暖開揚的主旋律,訴說着善信的誠心祝願;活力跳動的合奏,表現出香火鼎盛的熱鬧。
三、《詩與遠方——白鴿巢公園》
一走進白鴿巢公園,便能在花草鳥鳴中找到片刻心靈平靜,彷彿還能聽見時空另一端由葡萄牙詩人賈梅士撰寫的詩歌,為靈魂注入新能量,充滿精神活力迎接新的挑戰。
澎湃靈動的笛子主題,就像群鳥飛翔鳴叫,電子鍵盤與跳動的樂隊節奏為傳統儒雅注入青春活力。
對於整個演出,無論是中西樂隊的配合、燈光及舞台效果、屏幕的動畫設計、潘君保作為串連整個演出的鍵琴演出及個人舞台魅力,我認為都是接近完美的(如果一定要給一個分數,將會是99.999999分)。
而為了將這個項目能夠向更高層次進發,並推向全世界的這個定位,我想提出一些建議:
一、作為中西樂器交融的演出,能夠看到中西方樂器同台確實是一個噱頭,我認為可以同時考慮在衣着方面作出配合,例如演奏西樂的樂手穿着西裝,中樂的樂手穿着中國傳統服飾(比如漢服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而加強家國情懷的主題配合以及帶來進一步視覺衝擊。
二、潘君保作為演出的主角,有幾個更換衣服的安排,我認為可以更好地善用這個環節,例如可以西裝→傳統服飾→中西混搭(可以參考一個叫做“漢洋折衷”的服裝搭配)再進一步加強視覺感受,這樣無論作為觀眾、媒體記者、樂評人在拍攝及分享報道時,可以有更多的素材、圖片去進行推廣。
三、對於演出主題曲目《蓮成一家》,或許大部分人本身對這首作品的主旋律已經太熟悉了,聆聽過程中就會不期然去找主旋律的音樂,或許當晚的現場收音是預先作為“合奏”而設置,因此在這首強調個別樂器演奏主旋律的作品中,會凸顯不到主旋律樂器應該有的音量及位置,這樣可能會影響這首作品作為ending的預期呈現狀態,建議未來可於收音設置中作出調整。
正正因為認真,所以才會說出建議,分享導演陳志宏的一番話:“在音樂的維度上突破,把項目提升為一個文化IP,通過不同形態將其中的精神呈現,宣揚這份屬於澳門人的驕傲。”
還記得有一部談及中西樂器比拼的電影《閃光少女》(Our Shining Days),內容談及某一間學校內,學習中樂及西樂的樂手各自為政,兩個學院中間甚至還有一個鐵閘分隔,形成兩個派別,經常互相排斥,各不相讓。
回到眼前,見證着《潘君保✕蓮成一家原創主題音樂會》的成功,中西樂器、樂手同台演出,揮灑自如,不僅沒有鐵閘阻隔,甚至通過音樂無遠弗屆的魅力,必將打破國家及文化的界限,相信會有着這麼一天,這個項目及其團隊坐上世界巡演的航班,讓全世界都為澳門人感到驕傲。
張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