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故事從這裡展開
創科前衛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4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澳門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秋 桐


帶觀衆重 新憶起澳門的海岸文化


“看不見的海岸線”在夜間的白鴿巢公園上演

    澳門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評“舊城漫遊藝術節”

    每當我們說起澳門,腦海浮現的印象是“賭場”、“葡撻”、“大三巴”,很少人能很快地想起“大海”。如果問及澳門與大海的關係,有人說,澳門是填海填出來的,因為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一八三八年、一八六六年、一九一二年、二○○九年,還有正在進行的二○二二年。也有人說,澳門是因為海口貿易“發家”起來,以前的澳門是一座小漁村,捕魚業興盛,中國的對外經商貿易,也只能從澳門走出去。

    但這都是以前的澳門。現在年輕人的記憶中,澳門與大海的關係是模糊的,即使知道“澳門是一座海島”,卻還是存在陌生感。也許因為填海工程,我們正在丢失周邊大海的自然資源;也許因為提及甚少,我們正在失去因大海而來的海邊生活。澳門的大海,像是變成了一種“文化遺產”,它的存在正在被遺忘,但因為它對澳門的歷史價值和道地的本土特色,它有留存的意義和被發現的再創作。二○二二年的三月,被稱為“海岸遺址”的白鴿巢公園,還有經歷過不少人物變遷的東方基金會,有一群熱愛澳門文化遺產的年輕人,圍繞澳門歷史城區發起了一場舊城漫遊藝術節(又名:遺城詩路),他們以“看不見的海岸線”為主題,從內港一帶出發,帶大家去重新憶起澳門因海而生的海岸文化。

    這裡還是大海的時候

    春天,萬物復甦,冬眠後的白鴿巢公園正在醒來。走進隔壁的東方基金會,你會聞到春季才有的花香馥郁,會看到紅木棉野蠻盛開,還有烏龜金魚在池塘裡暢遊。澳門的春季很短,避開梅雨時節,適合春遊的天氣所剩無幾。但因為附近一帶都是澳門居民的生活區,白鴿巢公園從早到晚都是熱鬧的。

    居民們常去白鴿巢,因為那是休閒棲息地,但是附近的花王堂、基督教墳場等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好像大多數的居民都是“無感”。這些地方走不進居民的生活,人們也對它沒有很大的好奇心,即使歷史城區存在的時間跨越世代,卻有種明顯的距離感。少有人知的是,公園旁的這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花園式別墅——東方基金會,免費對公眾開放,它有兩個展覽廳,經常舉行國際性級別、地道特色的文化展覽或者活動。而這一次的舊城漫遊藝術節,邀請了一眾居民與志願者,共創了一個社區創作展覽“律動 · 海岸線”。因為圍繞着已有的內港陸地繼續擴張填海造陸,海水面與陸地接觸而形成的海岸線,也就是一條“分界”,從十六世紀的彎曲無規律到二○○八年的整齊劃一。

    社區性內容在藝術創作中是最難的,不僅要回顧舊時相關的信息,還需要親身走進這片社區,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感受這裡的人文故事,都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好奇的觸覺去看見與挖掘。澳門的此處還是大海的時候,究竟發生過甚麼?藝術節的導賞員引領着大家走進一條“地圖找不到、導遊不知道”的社區路線,教科書上沒說過的“賣豬仔”(人口販賣),夜夜笙歌的“紅燈區”,賣水果、古玩、手工品、曬鹹魚、造船等等的跳蚤市場……你的想像會跟隨着導賞內容,從澳門歷史城區內的一個“文物遺址的點”,了解到這片區域舊時居民的一個“海岸市井生活的面”,對比起填海以後的現在,這些想像也只能停留在過去。

    公園遺址就是舞台

    在澳門藝文界,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不成文喜好——澳門的觀眾偏好在晚上參加藝文活動,尤其活動地點在澳門歷史城區。這次的舊城漫遊藝術節,最特別的活動是在白鴿巢公園的“環境舞蹈劇場”演出,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將當代舞、短戲劇與歷史文化故事導賞結合起來,最特別是它的選址——白鴿巢公園,整個演出巧妙地利用公園的自然資源,形成了一場完美的“沉浸式”演出。如果澳門有歷史城區主題的藝文活動年度評獎,這肯定是最佳的一個。

    帶好耳機,由導賞員帶觀眾走進夜晚的白鴿巢公園。整場演出將近兩個小時,主要以四位不同時期的澳門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帶我們去熟悉澳門與大海的故事:建立中西文化交融友誼的晚清思想家魏源、為天文研究建立觀星台的法國航海家方濟亞公爵、把大海寫進詩歌的葡國詩人賈梅士、從韓國千里迢迢來學習宗教文化的金大建……這次的演出,比起歷史史料內容的傳達,更出色之處在於做到“情緒感染”。

    一遺址、一人物、一故事。澳門有數不清的歷史人物紀念館,冼星海、孫中山、葉挺、鄭觀應等等,但對於居民來說,逛這些紀念館更多只是為了休閒,但類似於文物遺址、紀念館建設的主要原因,除了紀念偉人們的豐功偉績外,更多希望當地後人能學習和傳承的他們的精神氣。這次的演出,完全已經能達到後者的期望。隨着手持民族鼓敲擊的聲音,一群“漁女”舞者們圍繞着白鴿巢的“擁抱”雕像逐漸跳起舞來。齊鳴的鼓聲像是海浪拍打的聲音,還有耳機內傳出的音樂配合着舞者的動作,更有一種召喚大海的儀式感,就像是從幾百年前的魏源收到的一副贈畫開始,中西友誼開始建立,屬於澳門的東西方文化交融,從此開始。還有夾雜着盼望期許的葫蘆絲演奏,“觀星台依然在,但天生星星不再,從白鴿巢的觀星台看內港,以前是大海,但現在都是樓宇陸地,大海再也看不見。”每一個公園內的遺址對應着一段歷史故事,每一段故事也對應着一段劇場演出。白鴿巢公園面積很大,每處遺址點與點之間的路程上有點遠,但策劃者們設計了禮品問答環節、澳門本地社團所創作的大海詩歌、曾經出現過白鴿巢的火雞動物等等環節設計,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的空了下來。近兩個小時的演出內容也沒有不適應不妥當之處,內容豐富得或許會希望做減法。畢竟在短短的兩個小時演出,不可能講述這麼多偉人的事蹟,但我們能從這個活動中,以故事的形式感受到他們的期望與留念,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做出的成就。引領觀眾達到歷史人物共情,這足以點燃一個人想對某事探討的好奇心。澳門的未來,也正需要這些為自己成長地的歷史人物、文化遺產自豪的後輩。

    文化自信從歷史而來

    大海曾是澳門的根,最初的大海文化造就了現在的澳門,但現在我們卻越來越失去與海的連結。幾百年來的填海造陸,人類需要陸地,慾望不斷擴張,我們的生活環境從海岸發展到城市,我們的生活狀態也因厭倦內卷的節奏而嚮往自然放鬆的歇息。跑步的大爺、跳廣場舞的阿姨、散步的情侶等等在此處的居民們,每天晚上都會來白鴿巢度過飯後時光,本次藝術節的“環境舞蹈劇場”演出,就在這群人的活動之中舉行。你有你的活動,我有我的表演,兩者之間沒有衝突碰撞,反而讓演出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演出的過程中,所走的路徑方向也不會影響公園的保育,上百年的植被樹林、緩緩流動的溪水小池、小心翼翼徒步的石子路,還有鳥鳴聲、海風感,完全由自然取景。耳機內傳出的音樂配合着每段歷史故事的情緒變化而發生變化,由不同領域的專業舞者、導賞員共創的藝術作品,在欣賞的同時還能引人思考背後發生的社會問題。在演出的結尾,大人與小孩爭奪“資源”,除了物質條件,我們還能留下甚麼給下一代?是慾望擴張帶來的內卷焦慮?還是金錢名利要求的浮躁不安?以大海為主題,只是一個自然資源的象徵,“澳門是一座海島”這一標籤已經被潛移默化地弱化得讓人一時記不起來,澳門的世界遺產也只會想到是遊客旅遊地,但這明明是澳門值得驕傲的地方,是澳門文化自信之處,為何讓人感覺有陌生的距離感?

    現在,面臨疫情下國外經濟不太景氣,貿易也受到阻礙的情況之下;對比周邊粵港城市,澳門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情況之下;為何不趁現在疫情原因澳門居民減少離開澳門出遊,但居民們還是需要休閒活動的的情況之下,大力宣傳澳門歷史城區面向本地居民的文化活動呢?我們的這片土地明明有這麼多的自然資源,如果在恰當保護條件下開放更多的場地使用,讓更多的藝術文化創作者們將這些處於民生區的、上百年歷史遺跡重新加以利用,這正好也是一個“契機”去培養澳門居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品味。文旅產業的打造只面向遊客是不夠的,如果本地居民都不以自家的歷史文化為自豪,無論怎麼打造都只是一個丢失了文化、沒有根的地方。

    借鑑這次藝術節的演出,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模板去打造其他歷史城區點的表演(也包括此前鄭家大屋的“鄭觀應”劇場)。澳門就是一個“巨型露天的博物館”,而在這個博物館內,有文物遺址的地方,就是人們的表演舞台。如果將澳門的標誌性歷史人物打造成數字性的網紅KOL,以現代藝術趣味形式去活化他們,以他們的精神意志引領澳門的精神氣,打造澳門的歷史文化的品牌,輸出更多澳門區別於外地城市不可替代的內容。相信在這個時候,澳門居民也能像其他擁有豐富古蹟文物的城市居民那般的文化自信,為他們所在城市的文化傳

    承所自豪。

    秋  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