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錯了方向
——談《時光機》
《時光機》一開始打出源於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H.G.Wells的名言:“每人都有時光機,記憶帶着我們回到過去,夢境送我們到未來。”很感性的人生哲理,好可惜,影片內容卻跟不上這名言,未能高度彰顯“時光機”的人情作用。
在“奧斯卡紀錄片得主──楊紫燁:與紀錄同行”專題影展中,她推薦內地紀錄片《時光機》。影片記錄馬家兩父子的親情,父親馬科是戲曲導演,年事已高,患上失智症;兒子馬良是藝術家,將自己與父親的點點滴滴注入籌備中的科幻木偶劇,以喚醒父親的記憶。
將個人感情注入舞台表演,再反射至親人,構思奇妙,憑藝寄情,真正把藝術與親情融合。木偶劇最終成績怎樣?能否喚起父親記憶?觀眾無法得知,但本片作為紀錄性影片,添加了主角馬良的旁白、私密拍攝、過多音樂等戲劇加工,削弱了紀實性。
導演一邊捕捉兩父子的日常生活,勝在閒常親切,也透過舊照片重敘舊事。然而材料並不豐富有力,尤其是少了兩父子之間的標誌性事件,導致觀眾感受不到真摯的父子情,這極為關鍵。少了這關鍵,無法注入木偶劇中,父子情與木偶劇之間的關係也因而淺薄。
另一邊拍攝馬良籌備木偶劇的困局。木偶劇究竟如何反映父子情,完全看不出來,這條籌備木偶劇的故事線,似乎走錯了方向,重於資金短缺而陷入去與退的艱難抉擇,輕於涉及父子情的創作,即使加入馬良求婚、與團隊把酒共歡等細節,仍然襯托不出主題,結果全片傾向木偶劇製作過程而少了人情味。
想起年前台灣紀錄片《紅盒子》,敘述台灣布偶戲大師李天祿與長子之間的故事,鏡頭感性細膩,觸及藝術世家的規條、父子恩怨、時代變遷的無奈,整體以小看大,餘韻無窮,讓人萬分感動。本片無法捕捉這種精緻情感,更遑論以小見大。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