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比困難多 增宣傳支援渠道
心理治療師:陪伴聆聽緩困擾
【本報肖息】近日接連發生多宗不幸事件,喚起社會關注公眾精神健康。註冊心理治療師陳立文表示,陪伴和聆聽對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來說尤為重要,呼籲公眾可透過多方面尋求不同的支援渠道,並要知道解決的方法可有很多,給個機會自己尋求專業協助,減緩困擾。
壓力致情緒困擾
陳立文表示,每個人在經歷不同階段時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但為甚麼有人面對逆境時能正向面對,部分人則未必懂得,這與其身邊的資源有莫大關係。因為導致一個人產生自殘或自殺傾向的原因,都會經歷一段時間和結合多個因素所致,不是單一因素引致。目前雖還沒有研究顯示哪個年齡層為自殺或自殺的高危人群,但當面對一些人生轉捩點,壓力就會相對較大,如學生即將畢業要轉變身份成為在職人士,又或是伴侶間關係的變化如結婚、離婚等,又或中老年人面臨身體變化、退休、親友離世等,這些都較容易出現情緒困擾。
不用再獨自面對
“諗開啲”、“只係好小問題”、“我以前都過到,你都可以”,這些鼓勵的說話相信不少人都曾聽過,但對患有情緒病或抑鬱症的患者來說,反而可能是把“雙刃刀”。陳立文以新冠疫情為例,稱疫情未發生前一般人看待咳嗽、打噴嚏等,只會覺得是普通傷風感冒,但疫情發生後大家都會提高警覺,見到有人咳嗽或打噴嚏時,會自覺佩戴口罩加強防疫。正如受情緒困擾人士一樣,因應他們改變了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理解能力和心態或因而改變,加上不少人在安慰時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強加予他人身上,這對對方來說未必可起到幫助作用,反而陪伴和聆聽尤其重要,主要是要讓當事人覺得其不用獨自面對,明白每個困難都有很多的解決方法,給個機會自己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減緩困擾。
重精神健康教育
被問及社會普遍倡導居民遇到情緒困擾時可多與身邊人傾訴,但若問題正正由身邊人引發,居民又如何走出情緒困擾的漩渦?陳立文表示,綜合前線經驗來看,確實有部分人會抗拒向外界求助,又或當其情緒低落時未必有能力向外求助,認同這是困難的,故政府更應加強宣傳推廣,讓居民知悉可透過多方面尋求不同的支援渠道,並應要加強教育提高社會重視關注精神健康,加強預防性教育,摒棄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錯誤觀念,正確認識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