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遙距診治新冠
新冠肺炎肆虐已有兩年多,香港第五波疫情肆虐,曾每日確診人數達五位數字。幸在國家的關懷及支持下,派出星級醫療團隊協助,並與當地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又有中醫醫師加入“遙距診治”、義診兼送中藥包,萬衆一心,齊心抗疫,讓患者盡早能夠獲得治療。
究竟中醫是如何“遙距診治”?在沒有把脈的情況下中醫可以開處方嗎?這類問題筆者經常被問及。其實中醫以“望、聞、問、切”為四大方法去收集診斷依據,可惜坊間對“切”即“切脈”或“把脈”誤解過深,誤認為中醫單憑“把脈”即可把患者身體狀況瞭如指掌。需要正視臨床經常會遇到“假脈”,此時則會“捨脈從證”,即脈象與症狀不符合,會選擇不考慮脈診所獲得的資訊,以觀察外證來判斷疾病和制定治療方案。
明朝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就提到:“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李時珍所言的“四診”,即望、聞、問、切,從四字之順序可分析,脈診只佔中醫診斷之四分一,而且排於最後,反而望診排最前。古有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還有,古時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因嬰幼兒未能通過語言表達不適的症狀,所以望診成為主力,而醫生的“望”便是看孩子的神態、面色、體形、二便等。問診同樣重要,如同福爾摩斯查案,蛛絲馬跡也不可放過,目的是為患者縮短治療時間,盡早康復。尤其在“遙距診治”時,問診就更顯得重要,而且應更詳細。
當然,可以面診一定是最佳選擇,但事有緩急,於疫情緊急的情況下,遙距治療既可預防醫生受到感染,亦可緩解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並可讓患者盡早獲得治療,紓緩症狀。還記得當學徒的時候,常見吾師們為患者遙距開方,有用視像與患者問診,已昏迷的則通過家人的描述及看相片。
筆者亦有加入遙距義診,接到的求助個案為二○二○年十月出生的小朋友,新冠核酸呈陽性,疑未獲安排現代醫學治療,父母曾私下給予羚羊角粉及退燒栓劑,但體溫還是波動,因極為擔心而求診筆者,其時症狀如下:高熱(39.5~40.1度)、口渴欲飲、聲音沙啞、間中出現咳嗽及流鼻涕,胃納一般,看舌相其色偏絳紅,處方玄麥甘桔湯加減,囑其到相熟中藥房配藥,服藥後症狀均有緩和,期間按其症狀改變而修改處方內的藥物,到體溫恢復正常後,再測核酸還是呈陽性,囑其繼續服藥,之後收到其母通知核酸轉陰。
必須注意中醫治病以“辨證論治”為前提,同是新冠陽性,但症狀有異,或年紀不同,或體質不同,處方的藥物可完全不同,故服用任何中藥,建議必須諮詢專業中醫師,不可盲目服用任何偏方,更應積極配合政府的指示及安排。
呂澤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