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不東不西卻融合東西
丈夫在哪?妻子在哪?父母在哪?
表演藝術新形態 劇場便是全世界
點止催淚咁簡單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4月21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點止催淚咁簡單

鄧志堅

    點止催淚咁簡單

    在網上看《告訴世界我來過》的預告片,討論區最常見的留言是“不敢入場看啦!肯定會哭得死去活來”,後來在戀愛 · 電影館參與映後座談,幾位分享心得的觀眾都哭成淚人。然而看畢全片,我深信導演並非存心讓觀眾“喊苦喊忽”。影片並無使用太多罐頭式煽情配樂,離別畫面的情感亦拍得點到即止。大概是入場觀看這類動物電影的觀眾都是有故事的人,看到熒幕裡主人痛失寵物,感同身受才不禁潸然淚下。當擦乾眼淚,在二刷時平靜地拆解催淚包裝,倒能更好地體會導演的巧思及所傳遞的真摯訊息。

    這部紀錄片的前身叫《心跳》,是二○一八年度澳門影像新勢力的入圍作品,皆由本地導演陳庭婷和侯婕執導,而《告》是在《心》的基礎上加插片段,把五十分鐘的短片擴充成九十分鐘長片。電影透過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動物診所作窗口,記錄動物的命運好歹如何受到人類的支配。短片版集中診所內的個案,長片版則加入不少動保組織帶狗隻絕育的“外景”片段,強化了影片的視野與深度。

    《告》的海報上方寫着:“他們的生老病死,我們的愛與無情。”導演在映後座談中談及她們以“生老病死”這四個議題來鋪排影片的主軸,而兩個版本都以“死”揭開序幕:醫護搶救兔子但最終失敗,主人在旁失聲痛哭。如此震懾的開場影像讓人難忘甚至不能自已(難怪有觀眾說影片放映不到三分鐘便落淚),亦藉此告訴觀眾死亡原來可以如此靠近。影片最後則以“生”作結:“粥粉麵飯”各有好歸宿,充滿正能量的結尾給予觀眾溫暖希望。

    儘管談及到棄養及逸園狗場事件,但縱觀全片,“愛”的比例還是比“無情”大得多:有堅持救狗絕育的動保人士、有在愛寵離世後祈禱的主人、有免費替格力犬動絕育手術的醫護人員,還有拿着領養的愛貓照片和觀眾分享的幸福主人,正是“愛”這個元素把不同故事環環緊扣。電影沒有對每位動物主角背後的故事進行深究,但看到影片記錄着這些有血有肉的小生命來過世界的痕跡,以及那些愛心滿滿的人,還是覺得無比動容。

    片中有三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幕是動保人員冒着被罵偷狗的風險,仍定時從地盤帶狗去剪毛、洗澡和看醫生,她說:“他不理,難道我們也不理嗎?人人都不理不就慘了。”下一段緊接就是在當時進入營運倒數階段的逸園狗場的畫面,此剪接位相當高明,與本土社會連繫之餘還充滿諷刺意味。第二幕是診所護士說:“有些人的寵物明明一切正常,竟然說因為牠老了所以要帶來安樂死?怎麼他們沒說媽媽年紀大了,要帶她安樂死?他朝君體也相同呀!”記得觀影當時全場大笑,覺得怎會如此荒謬?豈料早前鄰埠因疫情而大規模人道毀滅倉鼠,一些不相干的主人竟主動棄養!面對這些將小動物視如草芥的主人,只能祝福護士的話一語成讖。第三幕是快到尾聲時,年紀稍長的女士笑說要跟她領養的小狗多多鬥長命,又坦言不敢多養是因為領養是一生一世的責任,她的分享便是“領養不棄養”的最佳體現。

    導演在影後分享開場第一句便是感謝觀眾願意花九十分鐘觀看她們拍攝的作品,其實作為觀眾的我,才應該對兩位導演說聲謝謝,感恩她們的付出,不僅是時間的投放(她們提到拍攝期間像輪更般守候在診所),還要面對這麼多離別畫面的心理衝擊。慶幸好片有好報,《告》自去年八月底在香港上映以來,一直叫好叫座,到十月在澳門公映同樣一票難求。在撰文之際,得悉本片在本澳大型影院再度上畫,可喜可賀。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亦適合在校園放映,教導下一代生命平等以及善待動物的重要性,祝願這部善良的作品能走得更遠,讓更多觀眾見證“我來過”!

    鄧志堅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