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2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議員倡盡快推經援救市
政府錯徵稅款須退兼賠息
一戶通增駕照車保一般性通過
議員建言助居民紓壓
都更渠網公園設施未到位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4月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議員倡盡快推經援救市



疫情重創經濟,多位議員促政府盡快落實新一輪經援措施救市。

    保就業   穩經濟   顧民生

    議員倡盡快推經援救市

    【本報消息】疫情反覆,多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時促請政府盡快落實新一輪經援措施,並切實協助居民就業。

    落實外僱退場機制

    李靜儀期望政府盡快落實新一輪電子消費計劃,並研究其他減免稅費、水電費補貼等經濟援助措施,減輕居民負擔。同時,政府必須出台更具體政策,透過培訓本地人和外僱退場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和促進本地居民就業。政府必須選定一些本地人具條件入行的行業或職位,以及針對仍聘用非常大量外僱人員的範疇,例如六大休閒企業及其酒店、具規模的建築公司、金融行業等,落實真正的外僱退場機制,主動要求企業釋出職位增加本地人就業空間。

    梁孫旭期望政府盡快推出消費計劃,在確保啟動金不低於去年水平下,能適度增加金額和再推出水電補貼;並做好物價監管,杜絕商戶抬價的現象。同時,期望政府出台新一輪促進就業的措施,加強就業輔助,確保本地僱員優先就業;對長期失業者或低收入人士進一步援助,為他們推出工資補貼計劃、以工代賑以及增加報讀帶津培訓課程的次數等措施,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此外,政府早前推出抗疫惠民措施,豁免今年多項牌照費用,冀能將相關措施惠及到其他行業,如豁免中小企的飲食、的士和導遊等行業的牌照費。

    多措助中小企經營

    王世民亦建議當局加快新一輪電子消費計劃相關準備工作,盡快落實細節,早日向社會公佈,並鼓勵有經濟實力的人士進入社區消費,拉動內需、振興經濟。建議當局因應中小企業的不同情況,採取針對性扶持措施。對於有實力想盡快開業、抓住電消商機的商戶,相關部門可以推出“疫”下特辦的方法,加快發牌審批的速度,提高防火、建築安全的工程程序驗收審核行政效率,助經營者能盡快開業。同時,對於暫時歇業的商戶,可考慮推出復業鼓勵措施,讓企業看到前景,重拾信心,為社會恢復元氣不斷注入強心劑。

    加大電消槓桿效應

    羅彩燕表示,政府必須要再接再厲推出刺激市場的電子消費券,且要提升啟動金金額以及放寬消費限額,在促進消費之餘令資金不會過分集中而平均分散,各行各業雨露均沾,尤其應考慮加大立減部分,以及延長使用限期以加大市場消費的槓桿效應。此外,建議政府應慎重考慮和研究能否透過豁免物業稅或退還物業稅以減輕商戶租金壓力。

    林宇滔稱,如何善用目前逾四千八百億的超額儲備,及時作出超前投放的逆周期操作,為日後復甦經濟和未來培育多元經濟發展打好基礎,並推出真真正正的抗疫援助,推出新一輪消費補貼計劃和稅費減免措施,真正做到“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才是超額儲備訂立的原意。此外,亦應着力削減大企業尤其是博企的外僱額,讓最有條件提供職位和培訓資源的企業落實聘用本地人。

    高天賜促請政府立即在四月起,向居民的電子消費卡注入八千澳門元,以紓緩他們的生活壓力及協助他們度過經濟困境。同時促請政府盡最大努力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爭取更多內地旅客來澳旅遊。

    精準扶助居民就業

    林倫偉建議當局研究制訂精準扶助措施,對疫情下受到最大影響的行業和工種,或非自願停工的僱員予以支援,提供有針對性的援助金、物資、免息貸款等,以及加強就業輔導和崗位轉介配對,協助有關人士暫度困境,尋求再就業。支持社會服務團體為失業或者待業人士開展以工代賑專項計劃,吸納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加強社會團體在疫情特殊時期開展支援社會服務的能力,為失業人士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李振宇表示,政府應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將穩就業、促就業擺在施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就業渠道,如積極協助本地居民於大灣區尤其是深合區就業,拓展本地居民就業空間。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原則,加強外僱管理,對存在相當數量外僱而本地居民又有意從事的行業,必須嚴格、有效地執行退場機制,並為本地居民提供針對性培訓,協助其轉介就業。此外,必須提升職業培訓成效,推出更切合市場所需的課程,在提升本地居民職業技能的同時,確保就業成功率。

    謝誓宏建議政府主動調節社會就業形勢,積極承擔為畢業大專生提供就業機會責任。同時,由於疫情下澳門的管控措施,旅客驟減,許多中小企業因此失去收入來源,同時生活成本與壓力不斷增加,政府應效仿現時發達國家高等院校對學生的學費優惠減免政策,對有意願升學的本地學生豁免學費直到疫情結束,紓緩本地居民家庭在疫情下的經濟壓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