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2版:要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中泰籲俄烏持續和談
雙方願保持溝通應對挑戰
新海上“歐洲快線”通航
陸海新通道開通印度洋線路
習為何冀歐形成自主對華認知?
新任美駐華大使遞交國書副本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4月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習為何冀歐形成自主對華認知?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郭金超

    習為何冀歐形成自主對華認知?

    跳過近兩年的“空窗期”後,中歐重新接續最高層級對話。第二十三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一日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進行“雲會晤”。

    其間,習近平至少四次提到“自主”,強調“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中國人常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有分析認為,在中歐關係新的關鍵性時刻,中國最高領導人這一表述或可從雙邊視角、俄烏局勢視角、全球視角加以觀察。

    扭轉認知偏差

    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可謂是一次“遲到的峰會”。去年雙邊關係遭遇多事之秋,中歐領導人會晤罕見中斷。在觀察家看來,中歐關係經歷波折在於歐方對華認知出現偏差,對華視角出現“模糊失焦”。

    “中方提出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正是直面中歐關係出現波折的根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指出,歐方看待中國時經常面臨所謂“中國威脅”、炒作對華競爭、鼓吹“制度性對手”等雜音,亟需提升自主的對華認知。

    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當前中歐關係面臨重要的塑造期,雙方通過面對面溝通,為扭轉認知偏差提供了可能。

    “與其說峰會遲來,不如說是遲早要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分析稱,中歐雙方坦誠深入的交流恰恰說明雙邊關係具有韌性,將有利於歐方形成自主對華認知,中歐關係前景也將取決於歐洲如何認識自身和中國。

    不讓亂局裹挾

    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中國雖在國際場合多次明確表達自身立場,但某些國家利用歐洲在此問題上的焦慮,企圖將俄烏問題與中歐關係綁定,甚至稱俄烏衝突讓中歐走到“決定性時刻”。

    在同歐方領導人會見中,習近平再次重申中方立場原則,並強調“不能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不能病急亂投醫”“不能把全世界都捆綁到這個問題上”“更不能讓各國老百姓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中方通過向錯誤行徑明確說“不”,進一步對外廓清雜音、消除誤讀。

    “歐方形成對華自主認知意味着,歐方不再受外界蠱惑而糾結於中方在俄烏局勢上是否‘選邊’的問題。”崔洪建指出,這樣歐方對中國能夠提供的支持、發揮的作用才會有更合理的預期,雙方在推動危機和平解決、減少衝突外溢效應、避免制裁連帶損害等方面也就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可能。

    提供穩定因素

    關於中歐關係,習近平曾提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定位,並強調中歐“主張甚麼、反對甚麼、合作甚麼,具有世界意義”。專家認為,在關鍵性時刻,習近平再提這一定位並注入新的內涵,強調“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更有一層推動中歐關係回歸初心之意。

    “國際局勢的動盪變化使得中歐需要尋找合作初心,共同應對充滿不確定的全球性挑戰。”馮仲平分析指出,而回歸合作初心的基礎在於,歐方應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擺脫隨人起舞的慣性,不能被其他人帶節奏。

    外界注意到,八年前,習近平訪問歐盟總部時提出,中國願同歐洲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時隔八年,習近平在這次視頻會見中提起這段往事,並表示“中方的這一願景至今未改變”。這番意味深長的表態,更折射出中方對歐合作的初心。

    共同反對製造“新冷戰”,拉動世界經濟復甦,避免烏克蘭危機全球外溢,應對氣候變化和疫情延宕……世界那麼大,問題也很多。作為世界格局中重要兩極,中歐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上可做的事情很多,身處百年變局,更需要用中歐關係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北京二日電)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郭金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