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海角片羽)誰人多才如唐納
(老陳海外食事)看似霜降 實為蛇腹
(山谷小島通信舍)少年 在路上
(四方聽音)地域的音樂建構
(衆藝館)原創之春
(時光迴輪)公園在中央
(胭脂齋)倒數
(賭城單身女子周記)酒香不怕巷子深
(筆雯集)見機而作 入土為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3月2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四方聽音)地域的音樂建構

子 嬰

地域的音樂建構

    發現一九九七年由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音樂人類學教授馬丁

    · 斯托克斯主編的《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最近出了中文版本,喜出望外。

    書中由九位不同領域的學者撰寫,他們對音樂在族群和身份認同中的重要性進行了考察,為理解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行為的音樂提供了各種途徑。他們多元的學科研究背景帶來了著作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特色。各章內容跨度極大,包括對凱爾特音樂的思考、音樂在創建阿富汗民族認同中的作用、蕭邦音樂在波蘭的政治意義、身份、地區與“利物浦之聲”等等,從中揭示個人、社群、國家如何利用音樂確定甚至改變對於其他社會群體和地域的看法。

    閱讀過程也讓我一直想起前陣子觀看的音樂紀錄片《靈魂樂之夏》。一九六九年,馬丁路德金的突然離世沒有讓非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之魂消沉。當年夏天,一場發生在紐約哈林區的“哈林文化節”,集結靈魂、藍調、福音、爵士等不同黑人音樂領域的巨星,當中包括Nina Simone、B B King、Stevie Wonder、Sly and the Family Stone、Mahalia Jackson、Sonny Sharrock等等輪番登台獻藝,透過音樂凝聚近三十萬現場聽眾持續前行的勇氣,見證音樂在政治上和美學上都是強而有力的。因為它滲透到了人們的情感中,這一滲透激發了社群和國家、傳統和本真、相同和差異等的形象,吸引了我們的情感,標識了我們的獨特性,將我們置於更為廣闊的世界裡。

    子    嬰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