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找回幸福感
“幸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定義。對個人而言,客觀生活環境與遭遇攸關幸福與否。近兩年,全世界都被疫情陰霾籠罩,引起世界各地關注疾病對幸福的影響。據《世界幸福報告》顯示,人們擔憂和悲傷的情緒以及對壓力的感知都顯著高於疫情前。
因應疫情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模式發生許多改變,例如減少人與人之間互動,取而代之是需要學習使用應用程式才能進入不同場所,在工作和學習中大量應用互聯網,時時刻刻要保持綠碼及安全距離,甚至經濟與就業環境都出現前所未有的情況。若成功適應疫下新常態的生活,就能提升幸福感;若自身的資源不足,欠缺環境機會和社會支援,容易出現工作或學業失利,伴有身體諸多部位不適、憂鬱情緒等適應不良狀況時,亦會對精神狀況造成負面影響。
傳染病爆發亦影響照顧患者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據衛生局資料,澳門二○二一年累計錄得六十例自殺死亡個案;據澳門明愛生命熱線數據,二○二一年的求助個案約有一萬二千宗,其中有輕生念頭的有二百九十四宗。因此,需要所有人一起關注和積極參與自殺的防治工作。疫情也在喚醒人們的意識,世界各地的人正在以不一樣的方式種下幸福感的種子,用新的方法讓世界得以復原。故此,本人認為需在疫情中找回幸福感,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政府開展疫情情緒健康研究,透過問卷了解疫情下一般居民、曾感染人士、曾隔離人士、醫護人士與前線員工的精神健康,制訂合適的醫療及社會支援政策,讓有需要居民及早得到支援;第二,與大學及社會服務單位合作,收集、追蹤及分析本澳居民的精神健康數據,共同建構社會的安全網;第三,增加社區資源,透過網頁、應用程式、電台、進入學校和社區宣傳教育,讓各年齡層的居民較容易接收到求助資訊,紓緩居民的壓力;第四,增加本澳的休閒設施及場地,讓居民有適當的場地和設施鍛煉身心,提升身心健康; 第五,增加因疫情無法照顧子女的家長支援服務,紓緩家長的照顧壓力;第六,增加工作崗位及學習資源,減少居民因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及心理創傷,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
周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