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
經援非純“輸血” 宜兼提升競爭力
【本報消息】特首日前在經濟發展委員會全體大會上表示,過去的經援措施有一定成效,未來仍有需要繼續推出相關措施。有學者認同過去的經援措施可幫助居民、中小微企度過經濟下行的難關。但疫情持續第三年,政府公帑效益必須擴大,推出經援措施,是應對目前經濟周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政府組合政策。
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表示,政府一直有推出經濟援助、扶助政策,從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網看,一直做得較完善,如對貧困家庭、失業人士,可申請社工局等部門的支援。
應把經援視作投資
但因應疫情、經濟周期調整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可從兩方面思考。首先是推行政策的目的,是幫助中小微企度過經濟周期下行的難關?保住居民就業?為一些家庭生活減壓?但這些政策是否純粹援助“輸血”?又或可同時間給予產業或中小微企、僱員提升技能的機會,以應對經濟結構轉型?他認為經援措施不能簡單地純粹消費模式,“畀咗佢哋用,就冇其他效果可見”。要應對到疫情經濟下行的周期,同時間也要讓這項經援成為一項“投資”,意思是可以在技能、認證上,又或中小微企數字化轉型上,以令公共開支效益擴大。
過往政府因應疫情、經濟周期調整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也不單只是派現金,也有利用消費卡或電子消費,改變居民的消費模式。居民現時已習慣電子消費模式,中小微企也增加電子交易模式,迎合經濟結構調整的市場需要。
授人以漁配合轉型
然而,數字化轉型不僅是電子交易這麼簡單,可以令中小企管理層面上更數字化。譬如在現代金融業上,從業員需要認證。意即可利用經濟刺激方案,幫助各界過渡經濟下行的難關,但同時可設下誘因,提升技能以配合四大產業的發展,令公帑更有效益。
不要一說到經援措施便代入派現金、派消費卡,而這些錢是公帑來的,所以推出的措施應是應對目前經濟周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政府組合政策。一部分是因應經濟下行,中小微企、消費者的需要,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有部分可幫助居民提升競爭力,應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要僅看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