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8版:學生報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守土佑民
太空服裡有乾坤
一種永生不死的生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3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守土佑民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梁健聰


沙梨頭土地廟


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的《人法地:澳門土地神壇調查報告》

    守土佑民

    ——澳門的土地信俗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社神信仰起源自先秦時期,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先民十分重視對“社神”(土地神)和“稷神”(穀神)的崇拜。周代兩者合祀,稱為“社稷”。《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每年夏至和冬至,周天子都會進行祭祀。

    早期“社神”尚未人格化,最初其形象為土地神壇、石碑、石主。譬如現在有些地方,土地神依然是用玄石刻字,並沒有神像。後來“社神”人格化,出現了神像,“土地”因此變成了“土地公”。土地公作為掌管一方土地,護佑一方百姓之神,地域特色相當濃厚。以神像為例,澳門的土地公一般是穿藍衣、拿着一塊元寶,並手持拐杖。香港則受潮汕、台灣、福建的風俗影響,把土地公當成財神,把神像造成財帛星君的樣子,身穿華衣美服。澳門的土地公全部都是硬鬚,是雕刻出來的。福建台灣那邊的土地公鬍鬚,是軟綿綿的白鬚,是安裝上去的。

    為了使土地公免於孤單,衍生出土地婆的信仰,使祂們得以成雙成對。習俗對土地婆婆的衣着並無特別要求,澳門的土地婆一般身穿金衣,而不是藍衣。

    現時澳門有約二百座土地神壇和土地廟。澳門的土地信俗以三大土地廟為傳承核心,包括沙梨頭土地廟、雀仔園福德祠、下環福德祠。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誕,俗稱“頭迓”,善男信女除了祭祀祈福,還會有醒獅助興、上演神功戲、舉行宴會等活動,場面熱鬧非常。

    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以參考由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的《人法地:澳門土地神壇調查報告》。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梁健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