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和泡茶
陸羽《茶經》裏面提到煮茶的要求甚高,上次提到對水質和水溫的要求,今日不少人仍然奉為圭臬。其實陸羽對茶共有九點要求,除水質、水溫外,採茶的時間、烘茶所用的木、火的大小、盛茶的器皿……等等,九項都很講究。然而,留心的讀者會看到,我上面,包括上周的本欄,一直說“煮”茶,而非“泡”茶,因為陸羽的茶是煮的,不是泡的,茶葉還要先搗成茶末,水要加上鹽調味,這便是他雖然是茶聖,他的茶,今人未必接受的原因了。
根據《茶經》煮茶的方法:“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水燒到初沸,微微作響,有泡如魚目的時候,加鹽調味。(今日,洋人喝茶加糖和奶,司空見慣,但加鹽,或泡茶用加鹽的水,卻是中外罕見。)當水達到二沸,有泡沿着盛器邊緣連珠冒起,便先舀出一碗備用(理由見下),然後用竹筴攪動二沸的水,使現出漩渦,再把適量已經搗好的茶末(茶末不能搗得太細成粉狀,在《茶經》他警告:“碧粉縹塵,非末也”),沿着漩渦的中心倒進水裏面。如果水燒得太開有外濺之勢(“勢若奔濤濺沫”),就用初沸時舀出的水,不要用未沸的冷水,倒回去降溫,維持水在二沸的狀態(由此可見陸羽的講究和細心)。這樣煮好的一升茶,趁熱可分五碗喝,頭三碗茶味最好,第四、第五碗味道便已經差了。五碗以後已經不算是茶,只是像水一聊足解渴而已。
以上便是茶聖、唐朝的人認為上乘的煮茶方法,今日有誰這樣煮茶,有誰喜歡喝這樣的茶?風俗習慣,就像吃飯的禮貌,烹茶的方法,都是會因時而變的。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