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自渡天難助
疫情延續期間,“無症狀感染者”一詞,反覆出現在各地的新聞發佈中,並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這個詞的含義是明確的,但對當事人來說,在沒有確診之前他自己也不明確。
這讓我想起了那句發人深省的箴言:“人吶,認識你自己。”
在哲學家那裏,可以上升為人生本源的追問;在倫理學家那裏,可以視為對道德本質的反思;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可以看作是自我審視下的情感救贖。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有位相識多年的老朋友,為人處事爽快耿直,喜怒哀樂溢於言表。三杯酒下肚便口沒遮攔,牢騷滿腹。議論起別人來頭頭是道,唯獨沒有想過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至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原本技藝在身,不愁事業不成,可他見人下海心癢,孰料發家不成,老本耗光,活了大半輩子仍然渾渾噩噩,事業和家庭也一團糟,餘生連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陪伴自己的人也走丟了。
在人際關係的萬花筒中,看透別人不易,認清自己更難,需要用眼睛觀察外部世界,通過內省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這句俗語,除了人心難測這一慣常解釋外,還有個關節點被忽略了,那就是“兩不知”不單是指你不知我、我不知你,還在於行事者本人也未能察覺自己的心理誤區。
缺乏內省的人,言行是一回事,動機是另一回事。這“另一回事”,深埋於心扉底處,別人碰不得,自己也不願意敞開。生理上的更年期過去了,心理上的更年期仍在延續。有些人為何死要面子不認錯,癥結就是缺乏內省的決心和勇氣。要麼自視甚高,得意時自信滿滿;要麼妄自菲薄,失意時心灰意冷;一輩子也沒有活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人這一生,或早或遲都應該有看透自己的一天。正如蘇格拉底所云:未經審視的人生是糊塗的人生,不值得度過。有道是,人不自渡天難助。因此,尤須給自己的心扉裝個“監控器”,一事當前,自行檢點,認清本我,即時糾偏。
當你認清自己時,就滿血復活了:精神振奮,心情大好,既不會因過於自卑而沉鬱,也不會因過於自信而偏執。當你認清自己時,心胸就坦蕩了:平靜地看周圍,坦誠地對朋友,不在意別人眼光,不嫉妒別人幸福。受得起大起大落,放得下大悲大喜。當你認清自己時,活得就自在了:刪除憤激與煩惱,不再斤斤計較,心存感恩與美好,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
有句話說得好,“從自身找原因,一想就通了;從外界找原因,一想就瘋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看問題的角度和心態,也是做人的層次和修養。所謂修養,既可以作動詞用,表現為自我糾錯的能力;也可以作名詞用,體現為自我修復的結果。悟透是一種智慧,看淡是一種境界。為物所役,為欲所困,疲憊就多;不滯於物,不困於心,快樂就多。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