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打擊 遏“走水”亂象
早前有持探親證多次往返珠澳“走水”人士染疫,猶幸兩地及時升級防控未釀成社區疫情,但事件再度揭示“水客”潛藏巨大的播疫風險,亟需有關當局整頓。
“水客”問題存在多時,尤其鄰埠因疫情“封關”多時,在“供求關係”下,水貨集團轉移陣地,推升珠澳“走水”更熾熱。儘管當局三令五申,但因為有利可圖,加上疫下不少人士收入大減而選擇以“走水”作為副業,令疫下本澳每日有大量“水客”奔走兩地。
一直以來,海關、治安警等部門對打擊“水客”不遺餘力,與此同時,內地邊檢部門亦對不尋常多次往返兩地的人士採取相應措施,嚴打走私。在早前發現“水客”染疫後,治安警、海關連日清洗太平地,登記查截關閘一帶的疑似“水貨點”、“水客”,堵破多個“水貨”窩點,加強執法的阻嚇力。
本澳作為自由貿易港,絕大部分商品屬零關稅或低稅率,令同款商品與內地間存在較大價差。出入境人士只要在不違反兩地相關法例法規,攜帶不超出範圍內物品並非違法行為,因此亦令本澳執法部門在打擊“走水”問題存在困難。
“水客”多如牛毛,難以完全取締。坊間有意見認為可透過修法,禁止證實從事“走水”的非本澳人士再入境,但禁止入境是嚴厲措施之一,是否適用於打擊水客活動值得商榷。況且“水客”涉及本地人、外僱、持特定證件的人士,禁入境、取消赴澳簽註等措施涉及本澳與內地相關部門權限,而且涉及出入境公平性等諸多問題。本澳“走水”問題之所以盛行,與背後的利益集團極有關係。近期當局持續打擊關閘附近“水貨街”已取得一定成效。
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水貨集團將供貨點轉移至工廈甚至民居,並透過“水客”間的通信群組聯繫取貨,“水客”取貨過關帶至交收點,既隱蔽又快捷,增加當局打擊難度。
要有效打擊“走水”活動,當局就必須從源頭着手,重點打擊水貨集團,確保正常經濟秩序運行,並將潛藏的播疫危機減至最低。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