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更團結?
北京冬殘奧會前日開幕,國際殘奧委會原決定允許已抵達中國的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運動員,以“中立”身份參賽,但在多國威脅杯葛後,國際殘奧委會推翻決定,宣佈禁止兩俄運動員參加冬殘奧會。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用了五十四年時間宣揚“政治與體育無關”,推廣奧運會。《奧林匹克憲章》堅持奧運遠離政治這一立場,在政治上奉行不與政府打交道、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原則。
“政治與體育無關”的觀點深入人心。
但現實世界如何?仍以一直宣揚“政體分離”的奧運會為例:
一九七二年,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卅五個非洲國家,抵制羅德西亞種族主義政權參加奧運會。
一九七六年,非洲國家要求拒絕新西蘭參加奧運會,當這一努力失敗後,廿九個非洲國家退出了比賽。
一九八○年,莫斯科舉辦奧運會,為抗議蘇軍侵佔阿富汗,有四十二個國家表示公開抵制,廿三個國家拒絕參加。
一九八四年,蘇聯、民主德國和波蘭等拒絕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一九八八年,朝鮮、古巴等六國抵制韓國奧運會。
這次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當日,歐足聯即取消了聖彼得堡球場的辦賽權,將本賽季歐冠決賽場地移師巴黎法蘭西大球場。隨後,世界體壇各大機構在國際奧委會的建議下,相繼對俄羅斯國家、團隊及選手個人頒佈禁賽令。
體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體育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身體行為,更是一項內涵廣泛,包含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人類行為方式。體育無關政治,但我們看到的事實並非如此。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難道只是空談?
賈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