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蝦與龍蝦
新春期間與老同中午飲茶聚舊,叫一味龍蝦炆伊麵(波士頓龍蝦),同學謂咁熟唔使食得咁豪,但睇餐牌後默言,因疫情下二百元仲有找。大家心目中龍蝦是貴價食材,當年金句“龍蝦做早餐”,乃身份象徵的形容詞。
話題回想河邊新街近媽閣廟一帶騎樓底,漁民們圍坐剝殼拆生蝦肉的情景。澳門位處珠江口,更有漁村酒家,以鹹淡水交界基圍蝦作招徠。
上世紀六十年代碼頭德記等的高檔名菜,挑選每公斤(已推行十進制)約十隻的大花蝦,製作的乾煎蝦碌令人回味。近年交通發達,由各地進口貨源多,價格下降令居民受惠。一般晚飯享用的椒鹽中蝦,每公斤約三十餘隻(視售價),是佐酒佳品;亦可剝去蝦頭及半身殼,只留尾部殼,製成如荔茸鳳尾蝦等菜式。
近年少見的熱葷,剝殼鎅背去蝦腸的大蝦,烹製成“玻璃蝦球”。較細隻蝦沒有開背,可做大家自小喜愛的滑蛋或腰果炒蝦仁。將蝦仁開背用蛋漿貼在多士上炸成“鍋貼蝦多士”,更是昔日龍記酒家的招牌菜式。
不完整或剝殼時斷開的蝦,蝦肉都是優質,可製成蝦膠的百花釀蟹鉗;或點心部用作蝦餃及粉果等的點心蝦。港澳地區揚州炒飯,材料多為叉燒、葱花、雞蛋、飯蝦(剝殼小蝦),有加入生菜絲。近年因揚州當地發佈揚州炒飯標準而鬧出風波。
疫情肆虐下,居民怕見到腰果炒蝦仁(兩頭都唔掂),只望如以往享受如意菜式嘻哈大笑(茄汁煎蝦碌);早餐可品嘗油條、生滾龍蝦粥,咁就威利骨!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