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第一奇書
在重理輕文的社會,歷史對學生而言總是沉悶的,沒有把歷史的故事說好,大概是主因之一。撇除學術世界的“門派之別”,要將歷史故事說得吸引,也大概需要一位舌燦蓮花、學識豐富的說書人方可成事。
將歷史故事說得生動有趣,內容兼得學術考證,著名漢學家史景遷無疑是心水人選之一。史景遷在英國出生,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並取得學士學位,其後以交流生的身份到美國耶魯大學,相繼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隨後在耶魯展開執教生涯,長年研究中國歷史,對近代中國史有一家之見。
以學者身份,將專業史學研究變成暢銷書的作家,即使在英語世界亦不多見,史景遷屬當中少數之一。他長於敘事的能力,深入淺出的本事,配上流暢的文筆,是他能說好歷史故事的看家本領。二十年前,史景遷出版的《Treason
by the book》,是他精彩的示範之作。將英文書名直譯為“以書叛國”,略嫌太賣關子,可幸六年前的中譯本,以《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之書名面世,立刻起了刺激眼球之效。
史景遷原文標題上的“書”,指的是在雍正年間流傳甚廣的《大義覺迷錄》。《大義覺迷錄》出於一七三〇年,共四卷,內容記載了曾靜反清一事。他在雍正年間讀了呂留良詩稿,受反清思想影響,號召反清復明。雍正六年,曾靜派弟子張熙入陝,投書當時的川陝總督岳鍾琪,試圖將其策反卻不果。岳鍾琪上書告發,曾靜入獄。
“大義覺迷”四字有如謎面,是誰要誰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史景遷將當中的來龍去脈仔細鋪陳,將中國史上一段相當罕見的故事娓娓道來。岳鍾琪深得雍正器重及信任,邊關大將對朝廷亦忠心不二,這從皇帝一封給四川川北總兵李如柏的硃批上可見一斑:“若清正秉公之大臣,傲上失體,使不得。如岳鍾琪,非年羹堯之比也。其人才情漢仗,居心行事,朕甚嘉重。你可虛心謹慎,聽他指揮,求他教導。”單就兩人君臣關係之密切而論,曾靜所託非人,明顯失算。事敗後,雍正連番下旨,審訊曾靜,經多番盤問,曾靜在供詞中表示“覺悟”。雍正認為曾靜倡亂之由,無非受力主華夷之別的呂留良誤導“洗腦”,並對這位圖謀復興明室之徒的論據逐條批駁,強調中外一家,華夷無別。
雍正更從曾靜的口供中發現民間的反清思想,猶如遍地開花,關於他篡改康熙遺詔、謀取皇位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使雍正不得不先下手為強,採取措施,以平息內心不安。措施之一,在於雍正以天子身份,倚仗無上天威,親自動手編撰《大義覺迷錄》,下令刊行全國,向老百姓曉之大義,為他們及下一代上了一堂具清朝特色的“國民教育課”。有歷史學者認為,《大義覺迷錄》屬天下奇書,因在中國史上絶無僅有。唯雍正著書之舉,卻挑起了天下黎民窺探宮廷政治鬥爭之慾。於是乾隆即位後,迅即亡羊補牢,先捕殺曾靜、張熙,再通令全國收繳《大義覺迷錄》,並將之列為禁書。
以史景遷的名氣,《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一出,外界褒貶不一,唯負面評價,大多酸氣熏心,無甚可觀之處。相反史景遷研究中國史多年。深諳此中之詭譎多變,遂於編寫技法上,加入小説家的筆觸,以史料為本,揣摩這宗歷史懸案中各關鍵人物的心路歷程,亦生動描寫皇帝和群臣之間如何鬥智鬥力,緊湊的情節鋪排,佈局之用心,絕不亞於一部精彩的政治小說。史景遷以生花妙筆,將歷史故事小說化,吸引英語世界讀者的目光,更讓他們有機會多認識中國歷史,不失為一種功德。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