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委員建言養老保險社服發展
國家“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全國政協澳區委員張明星建議利用大資料技術發展精準醫養,應對老齡化;又建議完善養老保險的制度及宣傳,使購買的長者能安享晚年。另一名澳區委員何潤生的提議則關注深合區的社會服務發展。
張明星表示,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時,高齡、失能、失智老人數量將大幅增加,構建起完善的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他建議利用大資料技術,將老年人的身體指標資料、養老服務需求資料、基礎設施數據等有機組合,形成養老服務基礎資料庫,支援智慧健康養老技術研發及產品服務推廣,深入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甚至發展大灣區共用醫養,創建醫養品牌。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張明星建議,借鑑國際經驗發展養老金融,增強可持續性。形容香港推行“以房養老”的安老按揭計劃,運行模式較為成功,建議可利用香港既有保險業的資源及技術優勢,引領大灣區養老保險業整體深化發展,擴大粵港澳居民跨境購買保險的規模和範圍,推動養老金融作為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之一,以保障居民養老以及健康需要。
他指,“大灣區”規劃提出要密切三地的醫療衛生合作,但前提需先打破跨境人才流動壁壘,建議大灣區加快發展“一證兩試”,優先出台養老服務行業急需標準,在醫務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領域,出台像“港澳藥械通”等惠及三方的政策,加速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進程。
何潤生則關注深合區社會服務的發展,他表示,粵澳兩地運行着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服務模式,澳門模式更具個性化,內地模式更為高效。如何把兩者優勢結合,以形成合力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社服效能螺旋式上升,這對社服機構絕對是不小的挑戰,也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機遇。
何潤生指出,目前內地基層社會服務項目存在“政府各線只管各線的事”、社區缺乏對服務項目的決定權,影響社會服務的發展。珠海去年出台政策,制訂由鎮/街制訂年度社會服務清單,並將服務期限上限延長到三年,提升社區購買服務的效率和穩定。建議深合區亦把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的決定權下放基層管理機關,提升社會服務的購買效能及穩定性。
他又說,內地的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規模及專業水準不斷提高,但存在“薪資待遇低、發展管道窄”一低一窄問題,人才流失問題較大。建議搭建粵澳社會服務人才孵化基地,開展專業水準高、多元化的理論、實務及管理培訓,制訂社服人才互認機制,推動社會服務向高專業化發展,並探索通過發放補貼、制訂薪酬標準等提高從業員的收入,改善職業發展通道,滿足社會服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