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報》體現求同存異精神
據中新社華盛頓報道:“中美之間的接觸正是從尖銳問題開始的”,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二月二十八日憶及五十年前的尼克松訪華之旅時說,“如果我們能拋開各自反覆強調的分歧,繼續追求共同利益,那麼美好的前景就會出現。在中文裡,這叫求同存異。”
為紀念尼克松訪華五十周年,華盛頓智庫美中政策基金會二十八日舉辦線上活動,邀請曾親歷這段歷史的中美翻譯員唐聞生和傅立民共憶往事,探討歷史對於兩國關係發展的啟迪。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開啟舉世矚目的“破冰之旅”。在其訪華期間,中美發表《上海公報》,推動中美關係邁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作為尼克松訪華的美方代表團首席翻譯員,傅立民回憶說,美中起草《上海公報》的過程就體現了雙方求同存異的精神,而最終《上海公報》的正式文本也充分反映了美中磋商的結構和內容。
傅立民透露,關於《上海公報》的起草和磋商幾乎貫穿了尼克松訪華的全程。“台灣問題是公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問題直到我們從杭州返回上海時才解決。”“我懷着極大的興趣讀了公報的中文版本,並非常驚喜地發現,中方翻譯員的工作非常專業,並很好地把握了英語的細微差別。”
闡明分歧再表共識
傅立民指出,《上海公報》從語言學的角度是一件傑作,從外交角度看,“先闡明分歧,再表達共識”的風格也是創新性和歷史性的。“坦率地說,如果我們看看今天的情況,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表明分歧,不必隱瞞。然後,把合作放在分歧之前,在有共識的領域開展合作。這將促進外交發展,解決分歧需要時間。”傅立民表示,“不幸的是,目前我們似乎把對抗置於合作之上。這是一個錯誤,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衝破藩籬邁向未來
中國僑聯原副主席唐聞生當天在活動上發表視頻講話。尼克松訪華時,她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翻譯員。她也在講話中提到了《上海公報》由兩國先陳述分歧再表達共識的設計。
“當我們討論分歧時,雙方都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妥協。雖然我們不能彌合雙方之間的分歧,但可以設法架設橋樑,以便為跨越它而溝通。”唐聞生說,希望中美政治家在交往中所展現的戰略思維、政治遠見和外交藝術,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兩國關係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引領兩國關係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美國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戴維 · 蘭普頓在活動上評價表示,《上海公報》既說明了美中兩國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同時也闡明了雙方存在足以擱置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這一點值得注意。
美中之間的這次接觸也為今後半個世紀的和平以及雙邊關係廣泛和快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創新思維開創契機
“尼克松的訪華之旅震驚了世界,也改變了冷戰的進程。”美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在活動上發表視頻講話說,尼克松訪華的背後是超越常規的思維、發現機遇並準確解讀以及調動專家支持,並大膽採取行動。這也為美中兩國關係發展開創了新的、更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