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D08版:學生報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哪吒三太子來過澳門?
吃的藝術——糖畫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3月1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吃的藝術——糖畫

蔡琳琳 澳坊 高三


(網絡圖片)

    吃的藝術——糖畫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做糖畫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他的頭腦裡。做糖畫必須胸有成竹,要趁熱一氣呵成,他們汲取了傳統皮影製作的特徵及雕刻技法,隨着縷縷糖絲的飄灑,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簽,便大功告成。

    據考,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記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衆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關於糖畫,還有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衆不同。一代才子會首先將糖融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邊玩賞邊食用,自覺雅趣脫俗。

    後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遊學求官。閒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一天,陳子昂正在賞玩自己的“作品”,誰知宮中太監帶着小太子路過,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便吵着要。太監便要了幾個給小太子,歡歡喜喜回宮去了。此事驚動了皇上,皇上聽完原委,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並要他當場表演。

    皇上心中一高興,脫口說出“糖餅(兒)”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這一技藝從此就流傳下來。

    蔡琳琳  澳坊  高三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