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大葬是小孩最愛的視聽節目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音樂伴奏養不起家,只能當副業。下午茶粵劇戲班之外,父親還多一份兼職:為城中一班喜唱粵曲的闊太、姨太拍和。中區郵政局對面一間專放西片的平安戲院,大廈樓上有一個私人會所式活動場所,供一些有閒階級唱曲、聚會,偶爾打打麻將之用。在闊太不活動的時候,父親時會帶我上去和玩音樂的朋友彈奏聊天。那個地方很大,負責管場的叔叔姑姑,常給我零食。
印象中,父親的朋友都是音樂愛好者。記得有一個比他年輕的戲班朋友叫阿全,專長吹奏。父親說,私人粵曲拍和的收入,都比不上他在殯儀服務上的收益。
蕭惠心在《十月初五街五十憶》中提到,小時候最愛看出殯:吹嗩吶,打鑼鼓,中西樂隊輪番表演,好不熱鬧。這也是當時澳門小孩以至成年居民都愛的“視聽娛樂節目”:仵作抬着棺材遊街,有錢人出殯由多人抬棺。昔日所謂的風光大葬,就是指出殯隊伍以滑輪底座推着花牌遊街的數量夠多,樂隊的規模和陣容鼎盛,送殯隊伍很長(表示死者很有面子)。蕭還談到,死者若無兒女,可以請職業孝子擔幡買水,這臨時演員還哭得很逼真。
很記得小時候有一間專門做殯儀服務的樂隊叫“大隻勝”。全叔就是替“大隻勝”打散工的音樂人。以前的殯喪儀式不如今天的簡約,守靈當天,打齋是必備項目,“啲打佬”整晚吹不停:來賓上香要吹,告別遺體也要吹,什麼啟靈招亡、拜懺、破地獄、引亡魂遊十王冥殿……整整十道八道程序,啲打佬吹個不停,喃嘸佬唸唱不休,有如做戲。父親說,在殯儀館吹死人笛是室內作業,出殯儀仗隊要抛頭露面列隊遊街,全叔每次上街開工,一年四季不論陰晴,都戴墨鏡。在街上遇到熟人,視如陌路,例不招呼。
(《十月初五街五十憶》讀後 ·
九)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