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漸被遺忘的回憶(十)
消失的新年習俗
新年過年是中國人傳統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不知道各位怎樣慶祝呢?雖然農曆新年是歷史悠久的節日,但古今的過年方式有所變化,有些習俗更成為歷史。
年廿八,大家會洗邋遢,把家裡清潔乾淨,又更換月曆和貼上揮春。今時今日,揮春能夠隨處可買,但在印刷普及之前,揮春往往要到街頭的書信攤找人寫成。此外,昔日人們除了掛上新月曆,也會掛上年畫來趨吉避凶。在年三十食過團年飯後,花市是大家過年前的好去處,過去的花市設在議事亭前地、營地大街、南灣工人球場等地。但隨着這些地方的改變,年宵花市現時設在塔石廣場,除了賣花外,還有各種飲食和遊玩的攤位。
除了習俗上的改變,也有一些習俗成為歷史。
昔日年三十有一種叫“賣懶”,小孩拿着燈籠和雞蛋碗在街上叫“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希望把“懶”賣掉,來年變得勤奮用功。
另一種習俗是“接財神”,小孩在街上大叫“財神到,財神到”,再把寫着“財神”的小紅紙派發給人們,屋內的人聽到後就出門接財神,並把利市送給小孩。不過,兩項習俗在一九五〇年代後沒落。
儘管新春過年在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變化和面貌,但歲月卻沖不去的價值——與至親一起迎接新一年,對待新一年的美滿幸福。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勞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