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拮 · 火熝 · 煲豬肉
記得當年的摩登友,戴在腕上的“滴滴滴”以大三針最搶眼。所謂“有得食,有得食,最緊要有個‘滴滴滴’”。“滴滴滴”乃象聲詞,腕錶是也。戴錶要“大三針”,今天疫癘海嘯,我認為也不要太悲觀與消極,以嬉笑的姿態面對,疫苗打到“大三針”,嚇死人了。非也,不過是謔稱,實即“第三針”之訛。
提起打針,有人即時血壓飊升,事實上目覩那根又長又尖的鋼針插入血肉之軀,豈有不恐懼之理,不是每個人都像關羽,可以讓醫者替他刮骨療傷。周末,天氣回暖,我選這個日子打“第三針”。若問我感覺如何?可以借用坊間俚語表述:“第一次針拮,第二次火熝,第三次煲豬肉。”熝,火焫也。字見《儒林外史》:“一碗熝青菜”。針拮、火熝是事實,說第三次煲豬肉未免誇張,其實第三次已不覺有甚麼痛楚了,甚至打完也不覺不知。
打針之目的有二,俗語說的“第一為神功,第二為弟子”。為己為人,不致傳播病毒,功德無量。蘇軾《休兵久矣而國益困》:“不如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如此說來,打第三針的“享受”猶勝“煲豬肉”。
做學問也要“針拮”的,而且比“針拮”更針拮。劉勰在《文心雕龍 · 養氣》說:“夫學業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錐股自厲,和熊以苦之人。”即以錐刺股,嘗熊膽之苦,把睡意驅除。他又說:“是以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養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這是說:寫文章最忌壅滯,要以逍遙自在的方法解除勞累,以談笑自如的方法去醫治疲倦。“逍遙以針勞”,清楚地說明“針”是“治療”,所謂“針石治病”。疫癘海嘯,不但第三針要打,倘若有特殊功效的話,“大三針”都値得打。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