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好看的主旋律片
記得小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去看電影,不過多數情況下都是主旋律片,這些影片當中確實有一些精品,比如《孔繁森》、《焦裕祿》等,他們的奉獻精神也能深深打動孩提時代的我。但更多時候,這些電影讓我們昏昏欲睡,看完之後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抗日神劇”。
近些年以來,這一現象出現了令人可喜的轉變。國慶檔期,二○一九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二○二○年的《我和我的家鄉》以及今年的《我和我的父輩》,構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國慶三部曲”。這三齣電影都是多段式劇情片,由若干個小故事組成,而主角則基本上都是不知名的普通人。
《我和我的祖國》是向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獻禮,以“七個瞬間,一個中國”為題,按時間順序分別選取了建國前夜、香港回歸、○八年奧運等幾個歷史性時刻中,一個個普通人所閃現的愛國主義光芒。《我和我的家鄉》選取了中國的東西南北中五個地理空間,普通人所親歷的家鄉的喜人變化,從中能深深體會為了改變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我和我的父輩》則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座標,聚焦於父母一輩在不同的時代平凡而偉大的奮鬥歷程。
實際上,主旋律電影現在真的越來越好看,比如去年國慶電影《長津湖》,屢破中國影史紀錄。除了電影,主旋律電視劇也越來越好看,比如最近口碑炸裂的《覺醒年代》、《功勳》等,觀之令人欲罷不能。
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因為主旋律片確實在一步步地適應市場,一步步地展現複雜的人性,也在一步步地探索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技巧結合後,所能激蕩出的耀眼火花。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