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以外的忌諱
忌諱並不只是名字。今日名字的忌諱,例如碰到和自己父執名字相同,甚至只是音同的字避而不用;不直呼長輩的名字,不單沒有人遵守,就是知道這些禁忌的人,恐怕也沒有多少個了。然而,我們的語言文字仍有不少因為忌諱而產生改變。這些改變,大半都是避把因為音同,聽來不吉利的詞彙,轉換成和它意義相反的吉利詞。在廣東話裏面常見的是“通書”,“書”、“輸”同音,我們不喜歡輸,所以改稱之為“通勝”。今日很多人大概都不曉得“通勝”是甚麼,還是另舉更普通的例吧。
豬肝、牛舌粵稱“豬膶(潤)”、“牛脷(利)”。“肝”音“乾”,“舌”音“蝕”,聽來不吉利,因此換上它們的反義詞,再在旁加上“月(肉)”,表示指的是動物的身體部分,這些只是粵語才有的改變。不過“肝”、“乾”、“潤”、“舌”、“蝕”、“利”,無論讀音和字義,粵語和普通話分別都不大,講普通話的朋友很容易便明白這些詞彙改變的理由。但有些因忌諱而變的常用詞,不懂粵語的朋友便不容易明白其所以然了。較顯著的例就是“吉屋”和“交吉”。前者他們還以為是“吉利的房屋”之意,“交吉”可就完全摸不着頭腦了。
退休前,我系一位從東北來的訪問教授便問及這兩個詞的意思,我解釋“吉屋”就是“空屋”,我們不喜歡“空”,所以把它改為與之相反的“吉”,他仍然不明白為甚麼“空”的反面是“吉”,認為改“滿”才是。原來廣東話“空”、“凶”同音,我們不喜歡“凶屋”,所以改稱“吉屋”;普通話“空”、“凶”不同音,前者是kong ,後者是xiong,怪不得他不明白為甚麼“空”的相反是“吉”了。
陳永明